
“扒掉自己亲手盖的房屋,锯倒自己亲手栽的树木,在残垣断壁前吃下最后一顿晚餐,在祖宗的坟前长跪不起……带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移民们踏上了新的搬迁之路。”
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展览馆内,讲解员深情讲述移民群众的无私大爱,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听众。
南水北调工程重在建设,成在水质,难在移民。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先后移民36.7万人,其中新世纪大移民搬迁16.5万人,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移民群众的大爱报国,党员干部的忠诚担当,各级各部门的团结协作,移民工作中的开拓创新,共同孕育出“大爱报国,忠诚担当”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
原淅川县移民局副局长梁占佩回忆:“移民搬迁工作自2009年试点开始至2011年大规模移民外迁结束,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实现了移民如期顺利搬迁和安全无事故目标。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水资源调节与配置工程,更是凝聚着宝贵精神财富的文化工程。”
怀揣这一宝贵财富,来到新家园,移民群众克服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上的巨大差异,适应新环境,用汗水与努力扎根新家园、建设新家园。
进入冬季,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的瓜蒌基地里,金黄的瓜蒌密密麻麻挂满了藤蔓,展示着丰收的图景。62岁的邹元中是基地的负责人,2011年搬迁至新家后,他不等不靠,带着家人打拼奋斗,走上了土里生金致富路。如今,他发展瓜蒌200亩、甜叶菊200亩。
“比过去强了好多好多倍。60多岁了,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开上车。家里现在有5辆车,2辆小轿车、3辆货车。”邹元中笑着说,脸上洋溢着稳稳的幸福。
邹庄村的村民原本生活在丹江口水库边,2011年6月搬迁至邹庄。新家园新发展,邹庄村成立淅川县掘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36亩,投资2600余万元,建起353个高标准草莓大棚。仅此一项,每年村集体租赁收益就有三四十万元,带动户均增收2万多元。近两年,邹庄村村民们开起46家民宿、5家农家乐,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
和邹庄村一样,截至目前,南阳全市92个南水北调移民村发扬移民精神,拼搏奋斗新生活,集体收入超过1800万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移民村达53个,示范引领南阳的乡村振兴事业。
在移民工作中,每一个基层组织都是一个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从探讨最佳安置方案、指导各移民村做好人口界定和分户工作,到做好后续扶持工作,他们全心投入,担当尽责,用信念和忠诚塑造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通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战线上的党员干部更以移民精神引领新发展、新突破,确保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平稳安全供水,不断增强广大受水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南阳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麒麟水厂现地管理站,有5名女职工,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昂扬姿态,守护着供水线路的平稳、安全运行。说起他们,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一线运行管理工作,常年与阀门、设备、流量计、阀井打交道,全年365天加全天24小时是她们的工作常态。重力流运行管理规程了然于胸,流量计数据抄录从不出错,下十几米深的阀井作业不在话下,说起各种电器设备状况、阀井桩号、线路走向,她们更是如数家珍。
无论是工程运行管理的精兵强将,还是线路维护的专业骨干,或是攻坚克难的技术精英,通水十年来,全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人员一如既往坚守调水初心,用赤诚奉献书写着南阳担当。他们不分节假、不分昼夜,始终坚守岗位,全力保供水、护运行,用实际行动让沿线群众喝上甘甜清冽的丹江水,也不断丰富着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内涵。截至2024年10月底,南阳累计承接南水北调水88.08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近400万人。
南阳“献出丹心化碧海,架起长河润京华”的豪迈情怀,已成为奏响“安居、乐业、致富”交响曲美妙音符。南阳人把南水北调移民精神,转化为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动力,担当尽责,拼搏实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上滚石上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开创发展新局面。
丹水汤汤,长渠逶迤。南水北调移民精神这一发源于丹江口库区、形成于新世纪大搬迁、激荡于移民安置地之间的宝贵精神财富,已成为伟大时代的壮丽赞歌。10年时光融记忆,岁月如歌细细吟,一渠清水照初心!(全媒体记者 黄 星 赵林蔚)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河南新野:“跨省通办”赋能招商引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