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丹水北送,不舍昼夜,转眼即十年。南阳为国家调水工程作出巨大贡献——巍巍陶岔渠首,刻下1432公里南水北调中线长渠“零公里”的清水标尺;16.5万南阳移民,奠定南水北调中线丰碑的第一块基石。光阴不负人,丹水润北国。值此特别值得纪念的时刻,南阳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南阳市移民服务中心),与本报联合推出以“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 拼搏奋进助力建强副中心”为主题的大型系列报道,今日推出第一篇《丹水入宛润如酥》,敬请关注。
长渠如龙,北上千里,丹水清冽,泽被万民。
渠首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受水区,年分配水量10.914亿立方米,占调水总量的11.5%。通水10年来,入宛的丹江水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开水倒入杯中,水质透亮。新野县锦绣山河小区居民应雅航说起水的变化:“原来的水烧开后水垢多,自从用上了丹江水,水质好、口感好,我们现在连净水机都不用了。”
南阳最先受益南水北调工程水的即是新野县城区的居民,新野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于2013年3月开工建设,2015年1月实现通水。至今累计供水9492.56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该县水污染严重和地下水位降低的状况,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优质稳定可靠的水源。
11月28日,南阳中心城区麒麟水厂平流沉淀池内,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5号分水口流入的丹江水静如镜面,反射着夕阳的光芒。麒麟水厂是南阳中心城区的主要水厂之一,承担着市区近一半的供水任务,它唯一的水源,就是源自中线干渠流淌不休的丹江水。
南阳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输水线路长208公里,共设置输水主线8条,向中心城区及新野、邓州、镇平、唐河、社旗、方城、内乡7座县城和邓州赵集镇移民安置区的17座水厂供水。和新野县城区居民一样,目前南阳近400万人受益南水北调工程,喝上丹江水。通水10年来,南阳已累计承接南水北调水88.08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每天达53.5万立方米,占公共供水80%以上。南水北调水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为城市的重要水源,越来越多的南阳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每天被甘甜的丹江水滋润着。
不仅是人,南阳部分的农田也“饱饮”丹江水,让“中州粮仓”有着坚实的水源保障。
南阳引丹灌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一个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15万亩,涉及邓州市和新野县19个乡镇。今年春灌,引丹灌区共引水4100万立方米,灌溉冬小麦38万亩,为灌区内1100多座坑塘补充、储备了水源。今夏,南阳夏粮再迎丰收,沃野流金麦穗香,离不开丹江水的涓涓滋润。
丹江水还通过配套工程,日夜不息润泽沿线河湖,发挥着显著的生态效益。
冬日暖阳下,从中线工程白河倒虹吸处四顾,长渠碧波如镜,白河水清岸绿,草木丰盈、鸥鹭竞飞,形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在该处,中线干渠与南阳的母亲河白河相遇,也从这里向白河进行生态补水。
中线工程同时向南阳境内的刁河、湍河、清河生态补水,截至2024年10月底,南阳累计承接南水北调生态补水19.02亿立方米。通过生态补水水体调节,受水区过去长期被挤占的生态用水得到有效退还,地下水长期超采现象得到遏制,区域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沿线绿化率和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提升,形成了“清水廊道”。
冬季到来,白河湿地吸引了多种珍稀鸟类的逗留,成为南阳人朋友圈的风景,正是生态显著改善的佐证。如今的南阳,绿色在不断延伸,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南阳承担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始终牢记嘱托,扛起“渠首”担当,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聚力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培育绿色新引擎。
统筹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全力提升绿色转型和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附加值。增加绿量、筑牢生态屏障,推进大造林大绿化,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美丽南阳;减污减排、深化污染防治,全力保障南水北调中线“三个安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打开通道、壮大绿色经济,深入实施“宛美”旅游战略,加快月季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升生态“含金量”;调整结构、加快绿色转型,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和农业投入结构调整,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丹水入宛润如酥,幸福南阳入画来。
一渠清水慨然北送,崭新水网润泽城乡。水过处,山青、地绿、业兴、人和,水资源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不断增强。奔涌丹江水折射出南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谱写着水润南阳的美丽篇章。(全媒体记者 黄 星)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西峡县石界河镇:志愿服务暖人心 普法宣传进乡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