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南水北调精神 助力副中心城市建设
——南阳市社科理论界南水北调专项课题研学交流活动发言摘编(一)
编者按
在即将迎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10周年之际,11月12日至13日,南阳市社科联、南阳日报社联合淅川县社科联,邀请有关职能部门和社科研究宣讲方面的专家学者、课题优秀成果作者代表,深入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地淅川县以及邓州市,举办了南水北调专项课题研学交流一线行活动。
专家学者一行先后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邓州市韩营村南水北调引丹会战指挥部旧址、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枢纽、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展览馆、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调研,深刻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目睹移民群众在新家园建设、绿色产业发展以及精神面貌上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大家深感振奋。
在课题研学集中交流分享活动中,淅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马华中介绍了在服务保障中线工程建设方面的做法与成效。大家紧密结合所学所见所思所得,就进一步做好南水北调精神深厚内涵、时代价值等方面的总结凝练研究阐释、宣传报道弘扬普及,助力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接地气的真知灼见。
这是南阳社科理论界一次有意义的学术实践尝试,对于推动社科工作者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好地落实市委、市政府以“五聚五提”为总抓手、践行“六个弘扬”、“建强副中心 打造增长极 奔向新辉煌”等决策部署,具有积极而特殊的作用。
本报理论版对专家学者的发言分期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推进南水北调精神研究阐释宣传弘扬
南阳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卢忠哲
南水北调,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生福祉。南阳市社科联近年来围绕宣传弘扬南水北调精神、推进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开展实地调查、研究阐释、宣讲普及等,形成了一批重点研究成果,为服务南水北调国之大事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贡献了社科力量、展现了社科担当。
持续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服务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和使命担当。组织全市社科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论述精神,确保社科研究阐释宣传普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始终与中央、省委、市委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同频共振。深入调研交流,推动弘扬南水北调精神研究阐释走深走实。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精品力作《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就是江山”重要论述 奋力推进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获省社科年会学术征文优秀成果一等奖,讴歌移民精神、礼赞南水北调的作品在全国获奖。用好多种载体,做好南水北调建设成就和伟大精神的宣传弘扬。组织专家学者把有关南水北调的内容形成词条,收入《南阳历史文化辞典》之中,利用辞书权威工具书的形式宣传弘扬南水北调精神。
我们要以这次专项课题研学交流活动为新的起点,认真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围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助力强国建设复兴伟业等重大课题,全面研究阐释挖掘凝练南水北调精神的深厚内涵、时代价值、启示意义等,为弘扬南水北调精神、丰富党的精神谱系、添彩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和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作出南阳社科界的新贡献新担当。
讲好南阳故事 树好南阳形象
宛城区百姓宣讲团团长 梁海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起南阳;一渠清流,直达京津。传播传承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应当从讲、学、树相融合上狠下功夫。
讲,就是讲好移民故事。南水北调精神,属于中国精神范畴,而中国精神的每一种表达,背后都有感人肺腑、回肠荡气、可歌可泣、启迪后人的鲜活生动故事。在基层理论宣讲中,要用接地气、扬正气的身边故事,去阐释理论、诠释主题、解释道理。身边的故事最真实,百姓的故事更感人。讲好移民故事,关键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既要讲百姓明事理的故事,也要讲干部会干事的故事,既讲搬迁故事,更要讲后续发展故事。
学,就是学好治水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国治水的历史,就是一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历史。要从南水北调工程伟大成就中,学“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学“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学“同舟共济”处事品格,学“守正创新”进取意识。学的过程,就是传播与弘扬的过程,也是深化提升的过程。
树,就是树好南阳形象。有形象才能谈得上树形象,树形象就要树具有鲜明个性和学习借鉴意义的形象。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我们持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力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全力保水质、全域优生态、全时护运行,展现的南水北调精神,就是南阳新形象。我们应该用宣讲团、报告团和融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让南阳形象“走出去”“火起来”“大起来”“靓起来”。
强化责任担当 激发创新活力
南阳师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王铁红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座民族精神丰碑。其蕴含的“调水为民、治水兴邦,南北统筹、经略江河,绿色发展、人水和谐,科学求精、拼搏奉献”等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熔铸。目前,南阳正以“五聚五提”为抓手,奋力推进“三区一中心一高地”建设,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凝聚共识、激发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厚植为民情怀、恪守为民之责、办好民生实事,汇聚起全市人民建强副中心的强大力量。
推动绿色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重大水利工程,也是一项生态工程。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绿色经济,做好污染防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激发创新精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模及难度史无前例,建设者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攻克了许多世界级难题。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弘扬南水北调精神,激发创新活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强化责任担当。推进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坚定必胜信念,勇于奉献、担当作为,不惧风险、努力拼搏,争取早日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壮大主流舆论 凝聚奋进力量
南阳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贺 健
真实、全面、生动、深刻地记录历史、反映成就、讴歌时代,是南阳日报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作为时代重大主题,南水北调一直以来是南阳日报主旋律报道的重中之重,做好南水北调宣传报道,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对于引导社会舆论、推动南阳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十年来,南阳日报社抓住重大时间节点,对南水北调主题进行全媒体全方位持续报道。每年在12月12日(中线工程通水日)前后做好宣传报道,开设专题专栏,推出综述、重大活动报道等。连续3年推出“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南阳大地上”“非凡3年 牢记嘱托拼发展 感恩奋进勇争先”等多个大型系列报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视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生动反映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有力举措和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聚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北京—南阳对口协作成就展,推出“十年水流影 南北共映辉”系列特刊,全媒体播发文字报道、视频50余篇。
南水北调精神是时代的丰碑。弘扬南水北调精神,要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赋予其具有时代气息的内涵。南阳日报社将进一步加强对南水北调精神的宣传报道,紧贴中心、服务大局,浓墨重彩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助政为民、融合创新,做好民生领域报道;以通水十周年系列活动为契机,全媒联动、形成声势,践行“六个弘扬”,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为建强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良好舆论氛围和精神动力支持。②6
扛实“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责任
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二级调研员 齐声波
南水北调世纪工程中孕育形成的南水北调精神,是助力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应从六个方面理解感悟其实质。
治水兴邦。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南水北调的轮廓是三纵四横,贯穿了淮河、黄河、海河、长江等四条主要河流,中、东、西三条纵向的线路,构筑了中华水网。绿色发展。为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淅川县连续关停并转350多家涉污企业,许多在水库边从事养鱼、捕捞和旅游餐饮的群众自觉弃船上岸,改为从事科技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舍家为国。淅川近37万名群众移居他乡,展现出了舍小家为大家搬新家、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伟大奉献精神。攻坚克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建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技术难题,工程建设者刻苦钻研,一项一项攻克,把中线工程真正打造成让世人叹为观止的精品工程、世纪工程、国之重器。科学精准。中线工程从陶岔渠首闸到北京团城湖,相关的配套设施数量众多,建设者精益求精、科学精准铸就了高质量工程。忠诚担当。历经半个世纪,每当水位上升和工程需要时,人民便义无反顾地搬迁让路。正是有了无数移民、党员干部的忠诚担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才能够顺利如期进行。
服务保障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是渠首水源地人民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扛稳扛牢政治责任,加强配套工程运行管理,加大移民后续发展力度,实现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沿线1.08亿人直接受益,工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日益凸显。②6
拓展京宛合作 推动高质量发展
市京(津)宛发展合作中心副主任 李占奇
一渠清水相连,京宛两地情深。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为促进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我市与北京开展对口协作工作。十年来,京宛两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我市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建强副中心城市注入力量。
推进协作项目建设。2014年以来,我市共实施项目322个,总投资46.44亿元,共争取北京市对口协作专项资金19.94亿元。围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工作主线,谋划实施淅川县环库区复合型生态廊道、渠首汤山环境整治等项目,不断提高水污染防治能力;建成投用西峡县食用菌科研中心等一批含新量含绿量高的项目,使水源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有序推进邓州市北京路学校等一批民生项目,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强化产业合作。围绕生态环保、绿色食品等领域广泛开展产业合作,全市京宛合作共签约项目169个,合同引资额1706.29亿元。促成淅川县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文旅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京东集团共建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推进西峡县省部共建国家级食用菌交易市场项目建设。
推动交流合作。京宛双方互派9批150余名干部开展双向挂职交流,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共建中国人民大学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成功举办5届“北京院士专家南阳行活动”。举办“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论坛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系列活动,借助首都之智谋划京宛合作未来发展,为加强两地产业对接合作,推进区县结对及对口协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淅川县社科联主席 刘 虎
淅川移民精神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精神成果。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修建丹江口水库,淅川历时20年移民20.2万人;进入新世纪,随着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以及渠首水利枢纽工程修建,淅川再次移民16.5万人。两次大规模搬迁,淅川人民始终以国家大局为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担当。
大爱报国拳拳赤子情。淅川人民始终将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首位,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国家,表达了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崇高责任感。这种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更体现在他们为水质保护和水库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上。众志成城顾全大局。在移民搬迁中,各部门同心协力,迁出地和安置地协调一致。这种万众一心、团结统一的精神,是淅川移民精神的重要内容。移民精神、南水北调精神与红旗渠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为京津冀等受水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保障,彰显了淅川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实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全面落实“守好一库碧水”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做好“水”文章,提升淅川县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南阳市绿色转型、沿线城市绿色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附加值。这既是对移民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新时代淅川发展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更是为南阳副中心建设谱写淅川绚丽篇章。
修复干渠林木 提升生态价值
南阳市生态文明促进会副会长 陈增喜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南阳始终把水源地林业生态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来抓,自通水以来,不断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特别是在南阳境内185公里的干渠沿线两侧,建成各宽100米的生态林带,植树造林3.7万亩,在全线率先建成连贯南北的生态防护林带。但生态林带通常不以经济收益作为主要目标,原本通过该区域土地受益的农民受到影响。
修复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岸生态林,首先应当坚持生态建设,同时适当为渠两岸土地赋予一定的经济作用。在此建议,集中干渠沿线两侧土地,采用杜仲代替原有树种进行种植,提高干渠沿线两侧林带的经济效益。
作为一种耐水湿、适应性强的植物,杜仲树根系发达,能够增强土壤的保水固土能力,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保护中线干渠两岸的生态环境。杜仲树形美观,叶片翠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岸种植杜仲,可以形成独特的生态景观,同时丰富植物种类,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
杜仲作为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改种杜仲可以带动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收益。杜仲的种植、管理、采收和加工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有助于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杜仲叶、花、果的综合加工利用可以开发出多种产品,如杜仲橡胶、杜仲雄花茶、杜仲籽油软胶囊等,可与农业、林业、医药等形成产业联动效应。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文化在省域副中心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