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农固本,国之大纲。南阳市方城县券桥镇是一个农业乡镇,土地肥沃,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素有“方城粮仓”之美誉。券桥镇作为农业乡镇,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向更高产能稳步迈进,为在更高水平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为农田“提标” 让土壤“增效”。券桥镇位于长江流域唐白河上游,方城母亲河潘河下游,50%以上属于黄棕壤土类黄褐土亚类黄老土土属,成土母质主要是下蜀系黄土母质及上部覆盖的洪积、冲积或坡积物,土质好,是农业的主要用地;30%以上属于灰潮土亚类灰二合土土属,系河流冲积物经耕作熟化发育比较年幼的土壤,土壤生态条件好,水、肥、气、热自调能力强,有相当好的保、供肥能力,是农业用地较好的土体结构;不足20%的土壤属于砂姜黑土亚类黑老土土属,质地偏重,心土、底土层紧实黏重,保肥力强,潜在肥力高,但土壤生理条件差,水、热、气供存关系不够协调,养份分解慢,供肥力差,不耐旱涝。以上土质虽好,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该镇在推行田长制保护土壤同时,通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及进入二十一世纪开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尤其是2021年完善提升1.5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22年协调完成了1.4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 2024年正在实施券桥镇五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全镇高标准粮田将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业“科技范” 挑上“金扁担”。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券桥镇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从无人机植保到卫星定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粗放型”种植到精耕细作,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券桥镇深挖科技潜力,向创新要产量。大力推行“智慧农业”, 积极推广智能大棚、蔬菜烘干、自动控制播种等新技术,扶持引导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种植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从“会”种菜到“慧”种菜,保障“菜篮子”安全。以小麦、玉米、花生等三大作物为主,引导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购置从耕到种再到收割,包括种子拌种、田间灭草、杀菌、灭虫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大力推广无人机喷药。截至2022年年底,全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2%。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在99%以上,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达96.3%,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花生机械化水平实现新突破,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率在96%以上,全镇农机专业合作社达22个,农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小麦“一喷三防”无人机作业面积达到85%以上。
小小“土特产” 富民“大产业”。 坚持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不断深化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券桥等村的蔬菜大棚,冯洼等村的食用菌,马岗等村的林果采摘,十二里河等村的苗木花卉,马庄等村的牛羊养殖发展成效明显。探索公司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像抓工业经济一样抓农产品加工业,河南环福大豆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立电商直播创业园,探索“电商直播+农业特色产业+工业产品”模式,让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带货变成“新农活”,优质农工产品搭上“数字快车”,“好收成”“好产品”变成“好收入”。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追梦现代化大农业,我们大步向前。扛起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方城县券桥镇义不容辞。中原大粮仓将更加丰硕,“中国饭碗”将装满更多河南“优质粮”。(王炳中)
编辑:窦文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