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券桥镇谱好人才、文化、产业“三部曲” 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关注南阳网
方城县券桥镇谱好人才、文化、产业“三部曲” 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作者:  王炳中

  方城县券桥镇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效途径,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好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三部曲”,全面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注入人才“活水”,奏响乡村振兴“前奏曲”。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精神,强化“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根据农业农村需求建立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五类乡村人才库”,统筹做好人才的引、育、用、留,推介好人才政策、讲好人才故事,广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支持创新、支持创业的浓厚氛围,推动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坚持备管结合、凡动必备、重在管理,对26名村党支部书记实行“选育管用调”全链条、全过程县级备案管理,提升村党支部书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常态化开展能力素质培养,使村党组织书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组织26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县委党校参加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的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参加由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全省乡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专题视频培训班,镇党委书记带领大家边学习边研讨,结合本地实际消化学习内容、谋划推进工作。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工作,持续深化党员的基层管理“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管理。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大力营造支持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有效促进人才回归、项目回移、资本回流、技术回归。


  坚持以文铸魂,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在26个行政村、镇机关、镇区等精心绘制长短不一、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文化墙,这些文化墙,一墙一风景,一墙一阵地,让“墙体代言”,使“漫画说话”,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力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教育。把农家书屋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延伸和纽带,因人“配书”,增加“农味儿”,扩大范围,丰富种类,不光让农家书屋“汗牛充栋”,而且要让农家书屋成为“好书满屋”。26个行政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或乡村小学成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农民夜校,充分发挥巩固脱贫成果责任组、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以及所属单位的专业优势和人才资源,用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说生活新变化、宣传党的新政策,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补“钙”加“油”。组建券桥镇丰年文化合作社,25个行政村设立文化合作社分社,吸纳券桥镇和埠口村唢呐班、袁庄和马庄等村广场舞队、小营村和韩庙村旱船班、腰鼓队,沈营村舞狮队等,搭建乡村文化合作社线上交流展示平台,开展“乡创美拍”和文化巡演活动。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文明新风尚,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新型农村。深入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让“文明之花”在基层落地生根,以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夯实治理基础。


  聚力产业兴旺,奏响乡村振兴“发展曲”。立足农业产业资源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持续在“农”字上做文章、在“特”字上下功夫,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三间房、券桥等村的蔬菜大棚,冯洼、闻老庄等村的食用菌,马岗等村的林果采摘,十二里河等村的苗木花卉等发展成效明显。立足各村实际,大力发展“城郊型”“种养型”“资源型”“服务型”集体经济。探索公司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党员干部、“四代表一委员”绑农户,数字平台绑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对扶贫资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确保收益权、落实监管权,确保扶贫资产安全可控、阳光运行。推进公司化管理。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回创人才、乡村能人等,积极参与扶贫资产的运营,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供源头活水。(王炳中)


编辑:窦文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