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城县券桥镇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科学方法,坚持党建引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实施“共富+”“共建+”“共治+”三种模式,实现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双提升”,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
探索产业“共富”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和致富能力双提升。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公司绑合作社,依托南阳(方城县)鑫源粮油有限公司、方城县金谷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等,推进镇内50余家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大力发展大力发展适宜券桥种植优质高效的弱中筋小麦,突出选用高产稳产、耐密抗倒、熟期适中、多抗广适的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良玉米品种;稳定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推广花生生产新技术,提高花生单产,改善花生品质,花生年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以上,高油酸花生成为经济作物的“半边天”;建设大豆玉米带状符合种植试验田3000亩,复合种植大豆玉米套2000亩。依托河南永优种业和方城慧丰农资等公司,与镇内相关种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建设党桥、龙庄等小麦、玉米、花生等种子示范田3000余亩。;充分发挥县金谷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券桥站点国有粮食收储主渠道作用,做好收购、储存、加工、批发、零售、兑换等工作,推动粮食产业链条从“田间”延伸到“车间”,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溢价能力。合作社绑农户,河南环福大豆食品有限公司由环福家庭农场、相关合作社、农户和豆制品加工厂组成,从初期规模年加工一千吨大豆,逐步发展到年生产豆制品2万吨,豆油3000吨,年产值亿元以上。
探索乡村“共建”模式,推动基础条件与内生动力双提升整合资源建强基础。该镇针对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聚焦水、电、路、讯、房等基础建设薄弱环节,推动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危旧房改造、农网改造等工程,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进一步夯实筑牢基础设施建设。硬化、维修乡村道路72.4公里、排间道755条;改造农村户厕1054户;新建供水站4个、集中供水点261个;新安装太阳能路灯400余盏;新建垃圾中转站3个,微动力太阳能污水处理站3个。群众共建激发内生动力。鼓励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村庄美化、亮化、绿化,自建美好家园;引导村民对房前屋后进行全面整治,统一进行规划打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镇党委+党支部+网格员+村民”的网格化组织架构,开展“信用+环卫”体系建设,打造“积分超市”,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赚取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物品,以习惯转变促进良好风尚形成,有效激发了群众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探索乡村“共治”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与乡风文明双提升。以优质服务提升基层治理。完善村级组织配套功能。明确村支部组织、纪检、宣传委员。指导各村按照规范程序扎实做好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推选工作;扎实开展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建设工作,各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分设治安保卫委员会等六个下属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各村村规民约,村村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优化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幸福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建设,推动各类服务资源向党群服务中心集聚,实现场地集中布局、功能集合构建和资源集约利用,满足群众各项需求。以文化挖潜提升乡风文明。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充分发挥文化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作用,组建券桥镇丰年文化合作社,25个行政村设立文化合作社分社,吸纳券桥镇和埠口村唢呐班、袁庄和马庄等村广场舞队、小营村和韩庙村旱船班、腰鼓队,沈营村舞狮队等,搭建乡村文化合作社线上交流展示平台,开展“乡创美拍”和文化巡演活动。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文明新风尚,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新型农村,让“文明之花”在基层落地生根,以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夯实治理基础。(王炳中)
编辑:窦文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