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携着“酥雨”,“滋润”着革命老区方城县券桥镇的广大乡村。近七年来,做为一直在券桥镇工作近四十年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有幸亲眼目睹了券桥镇的“沧桑巨变”,如今的券桥镇,这片曾经有着5个贫困村、1639户3149名贫困群众的老区乡镇,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的“硕果”,已“挂满枝头”。
“兴”乡村产业发展,促产业体系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券桥是一个农业大镇,土地肥沃,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素有“方城粮仓”之美誉。该镇立足农业大镇实际,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了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突出粮食安全基础地位;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发展链条,推动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落户、发展。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券桥镇初步形成了“一纵一横一中心”果蔬和艾草产业带,三间房、券桥等村的蔬菜大棚,冯洼、闻老庄等村的食用菌,券新、好庄、马岗等村的林果采摘,十二里河等村的苗木花卉等,从“无”到“有”,再从“有”到“优”,不断发展壮大,券桥镇的产业体系由原先的只凭种庄稼“靠天吃饭”的单一模式,转变为集大棚蔬菜和食用菌种植、苗木花卉繁育、牛羊养殖、光伏发电、电子商务等多重产业“齐头并进”“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模式。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调整和经营,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敢想敢干的劲头足了起来,他们脸上洋溢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正阔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迈进。
“兴”乡村生态治理,使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向“亮齐优”转变。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及市、县部署要求,坚决向污染宣战,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2021年以来,该镇持续不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强化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六控措施;全域全时禁烧秸秆、垃圾、杂草等,禁止室外粉碎秸秆等。落实落细河长制度,常态化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周边和潘河等垃圾治理。进一步完善垃圾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全镇共有垃圾中转站3座,垃圾箱236个、垃圾桶8132个、大型垃圾运输车辆6辆、小型垃圾清运车辆159台、洒水车1台、环卫工159名。因地制宜开展农田林网建设和村庄、通道绿化建设。栽植各类苗木50000余株,补植补造乡村道路27公里,农田林网植树14公里。按照“设施美,环境美,服务美,管理美”的目标,以线带片,全面提升全镇农村公路路域环境。
“兴”乡村文化建设,让乡村民风从“旧思想”向“新风尚”转变。切实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社区化、社会化建设,建立和完善镇丰年文化合作社和25和村级分社的设施和人员配备,2023年巡回演出活动26场次,录制抖音视频17个,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观看演出的群众达到1.7万人次;主动对接落实好“电影下乡”“戏曲进乡村”活动,组织老电影放映活动17场次,组织演出优秀传统剧目12场次,1.2万农民群众在家门口欣赏到名家名剧的演出;组织开展券桥镇首届电商文化节,实现了文化唱戏与产品展示的深度融合;建成投运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方城会议旧址纪念工程,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组织开展“宣讲二十大文艺进基层”活动,推动各村编写村史,完成券桥镇志初稿编写工作,弘扬史志文化,乡村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繁荣局面,文化振兴基础更加扎实。全镇26个村重新修订村规民约,村村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明确“什么事可办”“什么事不可办”“什么事在什么范围办”,使村规民约从“选择性遵守”变为“强制性约束”,努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七年间春夏秋冬,七年里风雨兼程。七年间披星戴月,七年里勤奋耕耘。七年间艰苦奋斗,七年里蓝图终成。看小乡村华丽“变形”,见乡村振兴今日辉煌。如今的券桥镇,三间房村的靓丽,见证着乡村振兴的奇迹,多元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是人民群众从温饱到小康奔向富裕的历史见证。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继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坚信,券桥,这片古老悠久的土地,必将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上越走越宽广。(王炳中)
编辑:窦文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方城县券桥镇:“双轮驱动”加速振兴脚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