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券桥镇:家门口的“文化粮仓”铺就一条条乡村文化振兴快车道

关注南阳网
方城县券桥镇:家门口的“文化粮仓”铺就一条条乡村文化振兴快车道
作者:  王炳中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板块。方城县券桥镇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发挥文化力量,盘活文化资源,搭建活动平台、创新服务理念,构筑一座座“文化粮仓”。文化阵地、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等,这些代表着乡村特色的“文化粮仓”铺就了一条条快车道,帮助乡村基层群众振奋精神、坚定自信,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阵地建设紧跟时代发展。近年来,方城县券桥镇建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加强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按照一个村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七个一”标准,建成投运了2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实行免费开放,使群众乐不出村,娱不远行,活跃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陶冶精神情操。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完善书屋设施设备,为群众打造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不断更新充实村民的“黄金屋”,丰富书籍内容、品类,满足各年龄段党员群众阅读需求,把农家书屋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延伸和纽带,因人“配书”,增加“农味儿”,扩大范围,丰富种类,针对党员干部,增加新出台的党内法律法规和环保书籍,针对农民群众,与时俱进增加本地农作物种植科技方面的书籍;针对老年人,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和养生方面的书籍,针对少年儿童,结合驻地学校,分析研究学生阅读的习惯爱好,增加趣味浓厚、启迪思考等方面的书籍,让大家喜欢来、有收获;同时积极宣传推广掌上数字农家书屋,满足居民的深度需求,提高群众对服务信息化的认知程度,不断提升党员群众的阅读意愿和积极性。


  传统文化蹚出幸福之路。走进券桥镇券桥村,村党群服务中心房屋外墙上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孝道宣传画,让人眼前一亮,文化墙画面内容形式多样,“二十四孝”故事、“百善孝为先”“孝道名言”等栩栩如生的“映”在墙上,简洁的文字配以生动形象的图画,吸引群众驻足观看,近年来,该镇在26个行政村、镇机关、镇区等精心绘制长短不一、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德孝文化墙和,引领美丽乡村新风尚,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墙,一墙一风景,一墙一阵地,真正将孝道融入乡村文化生活,教育和引导人们,这些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让农村群众由“被动看”变为“主动瞧”,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既扮靓了美丽乡村又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同时也成为了弘扬传统美德的道德墙。同时,该镇还组建券桥镇丰年文化合作社,25个行政村设立文化合作社分社,吸纳券桥镇和埠口村唢呐班、袁庄和马庄等村广场舞队、小营村和韩庙村旱船班、腰鼓队,沈营村舞狮队等,搭建乡村文化合作社线上交流展示平台,开展乡村文化合作社“乡创美拍”和文化巡演活动。此外,该镇还大力发挥戏曲传统文化高台劝化的作用,积极对接做好文化下乡活动,2023年组织演出优秀传统剧目12场次,1.2万农民群众在家门口欣赏到名家名剧的演出,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起到了高台劝化的作用。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券桥镇文化底蕴厚重,是一方红色热土。1928年3月,中共南阳特委在券桥镇沈营村成立,南阳党组织从此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1932年11月,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小长征”途经券桥,进一步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48年5月31日,刘伯承在券桥设立了宛东战役前方指挥所,及时掌握战场演变,保证部署的正确执行。1948年8月,中原局、中原军区在券桥镇崔庄召开方城会议,刘伯承、陈毅两位司令员亲自参加并作重要讲话,为夺取中原战场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券桥镇党委、政府大力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通过申报项目实施了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方城会议旧址纪念工程建设,目前纪念亭、纪念碑、公园绿化、河道治理、道路扩建等一期工程已竣工,中原野战军二纵司令部旧址恢复等二期工程正在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革命教育基地。(王炳中)


编辑:窦文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