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义东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领域具有开山之功,其“三史”“六书”构建了中国现代最完整的哲学体系。《中国哲学史》是上世纪30年代写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于抗战胜利后用英文出版了《中国哲学简史》,使得西方世界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他创建了“新理学”哲学体系,主张中西对话,中西互释、互补、互通,促使中国哲学进入了现代哲学领域。《中国哲学简史》重构了国人对中国哲学的自信、更好地沟通中西方文化以及向西方哲学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哲学思想、对提高中国哲学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哲学史新编》为中国哲学史树立了一座光辉的丰碑!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一位哲学大家,他长达七十多年的哲学活动,其学术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深邃精博、举世公认,他的哲学境界达到让后人敬仰的高度,其宏厚著述让中国哲学放射出无限灿烂的光辉。
一 上下求索,为哲学树碑
冯友兰是中国哲学的探索者,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生命。在其《三松堂.明志》记述“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真的如山如海,像一团真火。唐朝的诗人李贺年轻的时候作诗很苦。他的母亲说:是儿将呕出心肝来。其实何止李贺?历来的著作家,凡是有传世著作的,都是呕出心肝,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的。照我的经验,做一点带有创作性东西,做容易觉得累。无论是写一篇文章或写一幅字,都要集中全部精神才能做的出来。这些东西,可能无关宏旨,但都需要用全副的生命去做,至于传世之作那就更不用说了。李商隐有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是用他的生命来吐丝的,蜡是用他生命来发光的。”这也是冯友兰先生为哲学奋斗的真实写照。“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用生命做出了对其政治抱负的探索,冯友兰也是用自己毕生全部心血不断追求探索,用生命来完成中国哲学史和哲学著作的。
冯友兰一生的学术活动可分为四个时期。
1919年至1926年为第一时期,其学术代表作是《人生哲学》1926年至1935年为第二时期,其学术代表作是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史》;1936年至1948年为第三时期,其学术代表作是"贞元六书"(以《新理学》为代表的六部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1949年至1990年为第四时期,其代表作是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除了上述四个时期的学术代表作外,还有许多著作:《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简史》(原著是英文本,于20世纪80年代被译为中文)、《南渡集》(上下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其全部著作由河南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计六百余万字的《三松堂全集》。冯友兰第一学术时期的活动,是其在美留学时较早的一篇论文《中国为何无科学--对于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结果之一解释》,发表在1922年《国际伦理学杂志》上,这篇文章就是他的第一时期的学术代表作《人生哲学》的前身。它的大意是: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原因。中国哲学向来认为,人应该求幸福于内心,而不应该向外寻求幸福;认为东方的文明是精神文明,西方的文明是物质文明。自从西方进入资本主义以后,世界上的局面是"西方控制东方,城市控制乡村"。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冯友兰指出,打破西方的界限,使东西文化得以融合,在此基础上,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实现统一。他的研究成果,由开始的那篇论文发展为一部书《天人损益论》,成书的时间在1923年。这部书作为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的博士论文,于1924年在上海用英文出版。该书出版时,书名改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后经修改,于1926年用中文在上海再版,作为中国当时高级中学的教科书,定名为《人生哲学》。这本书的成书过程,就是冯友兰在其学术活动的第一个时期的成果。
冯友兰第二学术时期的活动,就是他的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研究工作,"五四"时冯友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沐浴于科学与民主思潮中,和傅斯年等一起,成为青年学子中的"新潮"人。1919年赴美留学,正式加入"新潮社",成为它的一员。冯友兰的思想始终是属于"五四"的。"五四"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30年代的上下册及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冯友兰不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且运用它构建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使两者相互补充、辉映,成为影响中外的持久不衰的典范性著作。冯友兰说:"西方哲学所贡献于中国的是逻辑方法。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冯友兰的"新理学"就是掌握与运用这个"手指头"的产物。中国人转向近代,走民族文化复兴和国家富强的道路,最重要的,莫过于把这一精神及方法掌握在手。这是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教育的重大贡献。
冯友兰学术活动的第三个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日本入侵中国,用冯友兰的话说就是:故国处于危难之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三校合并,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在颠沛流离的南迁中,他完成了"贞元六书"的写作。他在晚年的回忆中说:"颠沛流离并没有妨碍我写作,民族的兴亡与历史的变化,倒是给我许多启示和激发,没有这些启示和激发,书是写不出来的。即使写出来,也不是这个样子"。"贞元六书"出版时定名为"贞元之际所著书",简称为"贞元六书"。所谓贞元之际,就是说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期,这个时期就叫"贞元之际",所著书就叫"贞元之际所著书",“六书”分别是《新理学》《新事论》《新原人》《新世训》《新原道》《新知言》,“六书”乃是其赤诚的爱国心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驱使下创作的鸿篇巨制。在《新原人》的"自序"中说:"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读这些掷地有声的文字,不能不为之动容。
冯友兰学术活动的第四个时期,是在建国后直至其生命最后阶段,这一时期冯友兰标志著是作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冯友兰不顾友人劝说,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物质生活回到祖国,后又拒绝去国民党主政的南京,坚决留在北平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并从此立下了以新思想重新改写中国哲学史的宏愿。这期间又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磨难,上世纪80年代,冯友兰先生已经是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了,且身患重病,双眼近乎失明,他以耄耋之年,壮心不已,展老骥之志,握如椽巨笔,排除一切历史、政治干扰和牵累,安心写作。他的弟子和亲属们怕他完不成这种浩繁的工作,劝他不必从头开始,把以前的著作进行一下修改,再接着写,冯不同意,决心从头再来,像屈原一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明确申明只写“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不依傍他人”,不迷信权威,按照自己所想所知,秉笔直书,成一家之言。到1990年7月,就在他逝世前的四个月,七卷本的煌煌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完成了,为中国哲学史树立了一座光辉的丰碑!
二 旧邦新命,为天地立心
作为20世纪同龄人,冯友兰从世纪之初进入哲学的学术研究领域,到上世纪90年代完成最后一部中国哲学史,其学术生命之长,论著之丰,在同辈学人中极为鲜见。他的"三史"、"六书"、"一序"展示着其不平凡的学术生涯。冯友兰在晚年曾经亲笔书写一副对联用以自勉,联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他说:"上联说的是我的学术活动方面,下联说的是我所希望达到的精神境界。""旧邦"、"新命"之语,出于《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冯友兰解释:所谓"旧邦"指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他认为,"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有永久价值的东西,阐发出来,以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养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要接上中国古典哲学,作为来源之一,才会成为中国的克思主义"。冯友兰还一再明确表示,他的哲学领域工作就是"阐旧邦以辅新命"。他是怀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去写作,他说"中国就是旧邦而有新命,新命就是现代化。我的努力是保持旧邦的同性,同时促进实现新命"。在《三松堂自序·明志》中,冯友兰说:"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它也是中国新文化的一个来源,它不仅是过去的终点,也是将来的起点。将来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古、又是最新的国家。这就坚强了我的'旧邦新命'的信心。新旧结合,旧的就有了生命力,就不是博物馆中陈列的样品了;新的也就具有了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新旧相续,源远流长,使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放出新的光彩。现在我更觉得这个展望并不是一种空想、幻想,而是一定要实现,而且一定能实现的。"
他还拟一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这是他一生的总结。这里所说的"三史",指《中国哲学史》(两卷)、《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而"贞元六书"指他抗日战争期间"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三史"和"六书"从内容上看,可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它们是冯友兰实践"阐旧邦以辅新命"的主要论著。"一序"指《三松堂自序》,实际是他的自传,是研究他的学术经历的重要依据。冯友兰早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上、下册)是他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该书没有采取"信古"或"疑古"的态度,而是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两个大段落。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出版之前,胡适已经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并于1919年出版。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卷,仅写到先秦时期并不完整;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重义理,创见独到。《中国哲学史》不仅在当时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而且至今仍然备受赞扬。《中国哲学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史论结合、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哲学史著作。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他194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学时用英文写的,先后有多种译本,流传数十个国家,学术影响广泛,为在世界传播中过哲学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贞元六书"就是指"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体现其为提振民族自信心。《周易·乾卦》里有"元、亨、利、贞"四字,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贞元之际"是从冬到春之间的过渡,实意味着抗日战争一定胜利,民族复兴一定到来。"贞元六书"包括:《新理学》(1939年)、《新事论》(1940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5年)、《新知言》(1946年)。其中,《新理学》是冯友兰构建的"新理学"的基础和核心,《新事论》和《新原人》都是"新理学"的应用。《新知言》是讲哲学的方法论。冯友兰晚年怀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矢志不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笔耕不辍,从85岁写到95岁,终于完成了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鸿篇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其在写《新编》时,不倚傍他人,不迷信权威,按照自己所思所想,奋笔直书,时有惊世骇俗之论,如重新评价洪秀全和曾国藩,毛泽东和现代中国革命等等,做到了“海阔天空我自飞”的自由境界。
三 人生境界,为安身立命
冯友兰一贯主张,哲学的作用主要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他看来,科学可以增加人的积极知识,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哲学可以提高人的境界,但不能增加人的积极知识。"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哲学虽然是一种空虚之学,但是它却能给人有所受用,这种"受用"就是给人一种精神境界。"用中国的一句老话说,哲学可以给人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就是说,哲学可以给人一种精神境界,人可以在其中'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这个观点冯友兰始终坚持,他认为通过哲学的反思和领悟,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中国哲学之所长,也是中国哲学主要传统和精神之所在。《新原人》讲的是人生的四种精神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自然境界的显著不同在于,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是自觉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区别,在于为私还是为公;天地境界则是人的最高的"安身立命之地"。
第一重境界:自然境界顺才而行冯友兰先生说:“一个人可以只是按照他的本能或社会的习俗而生活。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各种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对自己并没有意义,这种人生是一本天然自然境界的人生。”活在这个境界里的人,驱使他们做事情的动力大都来自于人的天性,而评价事情的标准,要么是社会上早已约定俗成的规则或社会习惯,要么就依照他们自己的本性,他们也未曾了解到这样做事的意义。
第二重境界:功利境界求利之理“他可以做些于别人有益的事情,但他这样做的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每件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可以称作功利境界。”冯友兰先生认为,自然境界的上层就是讲究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的人,判断事情的标准是以个人为中心考虑和取舍的。
第三重境界: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冯友兰先生说:“还有些人,了解到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好处,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所做的各种事合乎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可以称之为道德境界。”功利境界的人与道德境界的人两相比较,前者以“占有”为目的,后者以“贡献”为目的;前者是“取”,后者是“与”;前者即使“与”,最终仍在“取”,后者即使“取”,最终仍在“与”。
第四重境界: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对于天地境界,冯友兰先生解释说:“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此境界的人有最高层次的觉解,不仅了解社会的“全”,而且了解宇宙的“全”。他自己不仅是社会一部分,行为与社会息息相关,对社会应有贡献,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他的生命力量来源于天地不计得失,不惧生死,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联想到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理念,其博大的胸怀就是天地境界的最好诠释。
所以,境界不同,人生格局也是不同。比较四种境界,自然境界是求本能的善,功利境界是求个体的善,道德境界是求社会的善,天地境界是求宇宙的善。所以,天地境界是至善境界。由于人们所处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经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人生的“觉解”肯定不同,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必然有异,行为也就必然不一,人生意义和价值当然也不会相同。境界高的人,面对、享受的世界大;境界低的人,面对、享受的世界小。这里的大小,不仅是指现实的、物质的层面,而更是指超越的、精神的层面。钱钟书先生说得好:做人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事业上取得成就,还包括人生境界的提升。”我们都应该向最高的境界攀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之,但至少要心向往之。
那么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在新时代的意义是什么呢?我认为新时代人生四境界就是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人生不同阶段和境遇的指导和启发:为生命价值和意义而努力!
首先,自然境界是人生的起点,它代表着人们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面对的是自我保护和生存的挑战。这启示我们要关注和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功利境界也为成长境界,是生存的延续和深化,是一个人开始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追求知识、经验、技能等,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这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道德境界业务超越境界是成长的顶峰,是人们通过自我认知和实践,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为更大的利益和更高的价值而奋斗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追求真理、智慧和精神上的自由,超越了狭隘的自我,获得了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这启示我们要有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智慧,不为个人利益所限,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最后,天地境界是超越的深化和升华,是一个人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融为一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是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利益,而是将自己的成就和贡献奉献给社会、人类和整个宇宙,获得了最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这启示我们要有奉献精神和全局观念,将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更高层次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而努力。
总之,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为我们提供了人生不同阶段和境遇的指导和启示,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在当今新时代,我们要不断拓展新的人生境界,发奋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冯友兰先生用生命实现了他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追求。他一生勤勉,著述齐身,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儒家哲学精神为己任,成为一位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哲学大家。
编辑:王鹏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