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秀 健
读书不一定能够功成名就,不一定让你前程锦绣,但它能够让你说话有道理,做事有余地,出言有尺度,遇事有分寸。读书是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投资,读书是行走世间最高贵的通行证,读书塑造性格,“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
今生最无悔的事就是爱上读书,让读书成为人生最大的爱好。也许是天意吧,儿时的我就特别喜欢读书,喜欢字里行间的一个个精彩故事,喜欢书中散发出的淡淡油墨味。其实,那个年代也没什么书籍可读。无非是哥姐们的《大众电影》《电影故事》《故事会》等杂志,还有一些缺页少字的小人书。最珍贵的应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尼娜》这两本书,也被哥哥姐姐们翻看得如“翻毛鸡子”了(方言,即书本被翻烂得不成样子)。
由于父亲在大队任职,记得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大队部就设在我家东屋的两间破草房里,两张破旧的三斗桌上摆着一部摇把电话机,一台扩音器这头连着话筒,那头连着一个大喇叭,大喇叭就固定在我家院子里一棵大椿树上,屋里还有一台老式唱片机,在播放通知传达上级精神的间隙,会用唱片机播放一些戏曲和样板戏,比如《红灯记》《沙家浜》《朝阳沟》等。在那个年代,这些东西以极其稀少的特性足以吸引我的注意力,但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屋子角落里堆放的那一摞摞报纸和杂志,《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参考消息》《南阳日报》《红旗》等,儿时的我逮住机会便用自己认识的为数不多的汉字去啃这些报纸杂志,尽管对上边的内容只是一知半解,但那种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味却令我陶醉,在我幼小的心里,这就是解馋的白馍和猪肉,甚至比那些还珍贵!每当看到乡亲们将它们讨要走,用来糊墙或是做鞋垫时,我的心里就会有万般不舍,仿佛抢走了我最心爱的东西一样。家里更多的是父亲床头的《毛主席语录》《老三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理论书籍,没有书读时,我也会看这些书籍,尽管读不明白,但总比没有书看要好。
记得那时城里有一些出租小人书的地摊,在难得一次的进城机会里,我总是在小人书地摊前徘徊,翻翻这一本,看看那一本,直到日落西山才恋恋不舍地跟着大人回家。
最难忘上初中时,班主任杜老师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课堂上一次次地诵读。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文学梦逐渐清晰,无数次在心里暗暗发誓,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无论生活是富有还是贫困潦倒,一定要守住喜欢文学这个初心,因为这是自己前行的动力。
第一次写东西,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的我是一名军人,当时写了一篇短新闻发在了部队内部报纸上,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很兴奋,看着自己歪歪扭扭的手稿变成了铅字,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后来,又陆续在部队报纸上发表了几篇通讯、短新闻等。由于我在军校服役,那里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图书馆,那个时期我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虽然年少的我尚不知道如何选择性阅读,但那些读过的书已足以慰藉远离家乡的我,陪我度过了许多无聊的周末和不眠的夜晚。
2005年我的文章《童年的年味》在报纸副刊发表后,第一次收到报社寄来的20元稿费,回想起当时自己手捧汇款单,心潮澎湃,激动万分,那种愉悦的心情那种美妙的感觉无以言表,因为这是接触文学以来首次得到官方纸媒的肯定。如今我已在《阳光》《散文选刊》《火花》《散文诗世界》《躬耕》《安徽日报》《精神文明报》《池州日报》等省内外报纸杂志发表了十几万字文学作品。
这些年来,无论工作再繁忙,生活再艰难,我一直坚持读书,坚持写作,心中的梦想始终没有荒芜。
“几百年人家无非行善,第一等好事无非读书”。我始终明白,在热爱文学的道路上,多读书,读好书,是我应该永远坚持的。怀揣梦想,朝着目标努力奔跑,是我余生应该做的!
加油,希望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谈嵇康:此曲只应天上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