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 生活添光彩 | 王荣焕:愿与罗卷戏相伴一生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非遗“活”起来 生活添光彩 | 王荣焕:愿与罗卷戏相伴一生
作者:  口述:王荣焕整理:刘学锋 王林森 张琼

非遗“活”起来 生活添光彩 |

口述史·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荣焕的非遗故事

愿与罗卷戏相伴一生


1.jpg

王荣焕教学生表演罗卷戏(口述人供图)

  罗卷戏俗称喇叭戏,是由“罗戏”和“卷戏”这两个中州大地的古老剧种融合而成的。据《邓州市志》记载,清雍正年间,罗卷戏进入邓州市;1929年至1943年间,邓州罗卷戏班到豫东、豫北演出,曾唱红整个中原大地。罗卷戏唱词讲究,音韵古朴,风格粗犷,深受群众喜爱。 

我是邓州罗卷戏的第九代传人,2013年被省文化厅确定为邓州罗卷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邓州罗卷戏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听老艺人讲,1925年,邓州罗卷戏的第七代传人刘长江和王怀河到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小王营办班教戏,这就是今天孔庄罗卷戏剧团的前身。

  下苦功学演戏

  我1962年出生于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小王营,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留下母亲带着我们姊妹5人,穷得吃不饱穿不暖。1979年,热爱罗卷戏的孔庄村党支部书记窦朝珠决心恢复村里中断了一二十年的罗卷戏演出,便动员小王营和姜营的几位老艺人办起了罗卷戏剧团,并规定只收本村年轻人学戏,不论男女都记满工分。 

为贴补家里,我去罗卷戏剧团报考了演员。刘文献、王学彦、王朝迎、王盛友、王云亭、姜振龙、王德山、鲁荣敏、孙长山、孙大然、窦朝金等老演员轮流教我们,大家都夸我嗓子好、身段好、扮相好。因为用心,一顿饭的时间我就能背两页台词,就连睡前也在背,睡醒了接着背。练压腿、劈叉等,腿都练肿了,我咬紧牙关坚持练习。 

我很珍惜学戏的机会,牢记老师“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教导,一心要练出真功夫。记得有次下大雪,老师仍要求学员们早起到外面练功,把手按在雪地里拿大顶,每次必须坚持5分钟以上,老师不喊停就没人敢停。我之所以能在罗卷戏上取得成绩,主要得益于当时老师们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不到3个月时间,我们这批学员就能登台演出了。 

1980年年底,剧团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开始到新野、唐河、镇平等地演出。那时候,我们每年种过麦子后就出去演出,一直到第二年拿镰割麦才回来。当演员的,在台上每个动作、每个表情、每个唱腔都要符合剧情,夏天演冬天的戏,就得穿着厚厚的戏装,就算已经汗流浃背,也要表现出很冷的样子;冬天演夏天的戏时,要穿单衣表演,冻得瑟瑟发抖也不能表现出来。

  “鲤鱼精”的戏剧人生

  我曾在《荔枝下凡》剧目中扮演“鲤鱼精”一角,由于演得生动传神,后来我一出场,戏迷们就喊“鲤鱼精”来了,“鲤鱼精”便成了我的绰号。1980年年底有段时间演出较多,我的嗓子突然失声了,当时我快急疯了,听说啥能治就赶紧尝试,直到两个月后才恢复过来。那次失声,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罗卷戏是多么热爱和痴迷,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说啥也不能离开这个行当。 

1986年5月,剧团停演。1989年,我和丈夫赵占国(在剧团唱花脸,吹拉弹唱啥都学、啥都会)租赁了一套戏箱,然后到镇平县演出。随后,我们夫妻俩还到安阳市汤阴县唱了3年。 

没有固定的演出、没有稳定的收入怎么办?罗卷戏还练不练?全家人生活怎么办?这些是当时令我们夫妻俩最苦恼的问题。1996年,我下决心办了一个家庭型乐队,根据需要,聘请业余演戏人员参加演出,既能继续唱罗卷戏,又解决了全家的生活问题。其后,我在罗卷戏表演上取得了一些成绩:1997年南阳戏曲会演,荣获特别奖;2004年,我和姜振敏、刘冬兰登上《梨园春》的舞台;2013年,省文化厅确定我为邓州罗卷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参加省第十五届戏剧大赛,我和丈夫都获得了文华表演二等奖。

  精益求精传承罗卷戏

  出于对罗卷戏的热爱,我演出时认真到位,不登台演出时也不忘练功,还认真研究练习各种罗卷戏曲谱、台词,在电视和其他媒体上观摩学习戏曲知识、技巧,教儿女唱罗卷戏。如今,我的儿媳、女婿、孙子都能登台演出罗卷戏。 

罗卷戏在演唱时必须唱够10个字,其中黄散唱法必须以“三三四”编写方式演唱,前6个字为上韵,是一个调门,后4个字为下韵,是另外一个调门。因此,剧本创作难,是制约罗卷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从老一辈演员口中得知,历史上罗卷戏剧目有300多个,由于旧时罗卷戏从艺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剧本已经失传。1980年邓州市文化部门搜集到29个剧本,我的老师王学彦珍藏有17个剧本,其中的5个剧本还残缺不全。我和丈夫多方收集整理了《南阳关》《七星庙》《李存孝过江》《全忠孝》《三杯酒》《清风亭》等剧本,视如珍宝。 

如今,邓州市文化艺术学校利用戏曲进校园活动,依托桑庄镇初中和孔庄村小学,开设了罗卷戏特色戏曲班,从娃娃开始培养戏曲人才。我和剧团里的演员轮流排班,为学生上唱腔课和动作课,同时还举办暑假培训班,挑选了一批好苗子,教他们学唱罗卷戏。现在能登台表演的小演员有20多人。 

在我眼里,唱罗卷戏是人生最大的事,唱罗卷戏就是我的命。(口述:王荣焕整理:刘学锋 王林森 张琼)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