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明道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振山老领导送我一本由他主编的《村史馆里的故事》。我爱不释手,借着国庆长假,坐下来认真进行了拜读。开卷有益,感悟颇深。
我最初知道刘振山的名字,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候,他很年轻,讲话条理清晰,语言丰富,主题明确,很有感染力、说服力,令人鼓舞,常常掌声不断。他先后担任唐河县、社旗县、高新区、南阳理工学院领导职务。退休后,因家乡的事儿,我与他多有接触,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让我倍感尊敬。
他编写的《村史馆里的故事》,涵盖了村史村情、开馆大吉、时光留影、以德兴家、奋斗人生、史馆共赏、至理名言、书画风采、主编寄语和前言、后记,厚厚的三百多页,大量的文史资料、珍贵图片和名人字画,难能可贵,令我赞叹、钦佩。
在此,我想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感受,谈点客观的看法。
《村史馆里的故事》实际描述的是刘振山的故乡刘岗村的村史和家族史。说心里话,我也接触过一些村史,相较之下,这部书史料齐全、图文并茂,应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村史精品。
年逾古稀编村史,让我很感动。一位退休多年的老人,能掌握、收集这么多资料、图片、字画很不容易;从目录大纲和内容结构看,他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一层一层、一件一件,用家乡的大实事、大实话告诉你、感化你,实在感人;他的这种精神,这种境界,这种毅力,这种家国情怀,是我学习的榜样。
村史跨度之大,让我很感动。刘岗村历史悠久,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先祖迁徙至此,距今已650年。从村情由来、历史沿革、民风民俗、展望未来到党的建设,历经沧桑,跃然纸上,如近在眼前,耐人寻味。一部村史,从明、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至今,对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描述得清清楚楚。社会变革的烈度,文化嬗变的强度,空前绝后。可谓寻常巷陌之间,洞见天地乾坤,尽览时代风雨。
建成村史馆,让我很感动。我曾随刘振山去瞻仰过这个村史馆。该馆共分牌坊区、墙壁文化区和展馆区三大板块。虽然面积不大,但设计风格大气,馆内文字、图片、实物等内容丰富多彩。当你走进村史馆,定会开阔视野,汲取力量,会被刘岗精神、家训家风和刘岗人敢为人先的奋斗历程所感染。
历史画卷之丰盈,让我很感动。一部村史,囊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从战争、灾荒、瘟疫、匪患等大事件,到历史沿革、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传统节俗、方言俚语,处处散发泥土芬芳。如“剪发头”“小平头”“木梳背儿”“袼褙”“阙子”“冲垄”“谢媒”……还有原汁原味的地方顺口溜,读来让人倍感亲切。掩卷畅思,一幅乡村非物质文化习俗的分镜头、全景式画面,久久游走于眼前。
主题表达之鲜明,让我很感动。一般村史,大都是对历史沿革和历史事件的简单记述和罗列,而这部村史选材审慎,详略考究,在记述英模人物、乡里贤达、社会精英、复退军人、大学生等方面浓墨重彩。特别是始终突出社会进步,不忘党恩。显然,作者如此用心,是为了不忘初心,教化育人。
结构辞章之精当,让我很感动。这部村史,设计装帧简约大气,内容结构严谨、铺排有序、事出有因,言之有据,可以说是大史之外不可多得的地方文献。同时也能看出编者的史学修养和语言文字功夫。本书可供教学科研检索查询。
读《村史馆里的故事》,既给人们寻根溯源留下细到丝缕的痕迹,也为社会对考察研究宛东地区历史脉动提供珍贵的基层史料,为人们今后编写村史予以启迪和借鉴。
正如本书执行主编贾安有在《后记》中所说:“一部村史,几许乡愁。看一幅幅图片,如同穿越一条抵至明清的时空隧道;读一行行文字,恰似抚摸一路走来的斑斑足迹。”这部厚实的村史,不仅仅是刘岗史,也是南阳地区农村历史变迁的一个经典缩影,其所承载的峥嵘岁月和喻世之意,已远远地超出了刘岗村本身。
编辑:王鹏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新野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开展季度路况量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