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荆紫关游记
马 俊
荆紫关距离淅川县城76公里处的三省交汇处。这里有一个地方是必须要去的,那就是三省一条街一一白浪街。这里有三省共同出资修建的一脚踏三省的碑亭,三省是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湖北省郧县白浪镇和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以碑亭为中心,正南180度属湖北,东南105度属河南,西北75度属陕西。三角亭有三根大理石盘龙柱支撑上部三棱大理石塔式碑,三角亭正下方,修建一座分别刻有豫、鄂、秦三字的三角碑。方向与三棱锥界碑方向对应,游客脚踏三棱石。体验“一脚踏三省,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派,还可以闻听鸡鸣三省的奇观,可谓“一块奇石分三省,三种文化喜相逢”。
荆紫关明清古镇一条街,其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名字的由来明代以荆籽落布驿道,又处鄂豫陕戍守的关口,改名为荆籽口关,清代简称荆籽关。民国初年,以荆花色紫雅丽,寓意昌盛之兆,更名荆紫关。全长2.5公里的清代一条街,有700余间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古香古色。沿丹江河而建的吊脚楼更具江南情调,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平浪宫等古建筑群,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它北依伏牛山头部,秦岭尾部,丹江贯穿其中,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商贾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
跟随当地一名向导,在一脚踏三省的碑亭参观游玩,感受当地独有的地理位置优势,体验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感受一脚踏三省,气吞九州豪迈之情。看着“三省客栈”的对联,上联“一脚踏三省舒心满志”,下联“半杯醉众宾荡气回肠”。还有荆紫关“三省饭庄”,这里三省商贾汇集,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共谋发展伟业。
中午吃饭就在荆紫关古街的“聚德轩”酒店,这里是百年老字号饭店。这里的特色菜品就是八大件(主要有粉蒸肉、香酥肉、柱鼎肉、氽盘、八宝米、荆关小炒、荆关豆筋、清蒸狮子头等)色香味俱佳。聚德轩门口上联书写“承商德德聚荆楚风水宝地”下联“奉宴礼礼会中外财智宾朋”,特殊的地理位置,重要的商贾重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荆紫关丰富的饮食文化,主要有民间传统宴席“八大件”和荆关特色小吃“神仙叶凉粉”、“石子烙馍”。传承南北相融,独具特色,荆紫关八大件是从八大帮会的家乡传入荆紫关的,有当时繁华鼎盛的丹江航运和商业贸易逐步形成的八大件美食文化。氽盘是八大件菜肴中第一道菜,把卤制好的猪肝、猪耳朵、豆腐干、木耳、芹菜、粉条等混合凉拌,吃起来清凉爽口。粉蒸肉也叫苜蓿蒸肉,此菜将肉蒸至七成熟,搅拌上细玉米面与洗净的苜蓿一起上笼蒸,需加碗盖,约10分钟即可。柱鼎食,将蒸熟的猪臀部肉,带皮切成方寸大小,其肉块形状似宫殿会馆的柱鼎石,故名之。放在碗上面,下衬红薯和红藕,油炸土豆,拌好糖和调料,上笼蒸透,即可。神仙叶凉粉是荆紫关的特色小吃,是用于生长在当地猴山上的法海寺附近的一种低矮灌木二翅六道木的叶子加工而成的。这次品尝了当地的特色美食,让味蕾得到了享受,真可谓吃了忘不了,吃完还想吃。
享受完美食,来感受雕梁画柱,巧夺天工的古街建筑之美。从饭店出门往南走,刚走没多远,看到一首顺口溜写于门板上,黑底白字格外醒目,给古街增添了新鲜血液,体现了与古街的反差和对比。上写民谣有三:姑娘、吉他、南北方,听者有三:香烟、孤独、还有酒。姑娘是爱情,吉他是理想,南北是远方,香烟和酒是过往。远处还有灰姑娘酒吧,醉乡民谣,再往前走,看到河南会馆。河南会馆位于北街与中街交会处,坐西向东临街而建,是由河南本土商人共同集资修建的商业会馆,会馆门楼设计采取了当时在汉口比较流行的西洋风格,线条优美流畅,简单大方,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河南人为人本分,勤劳能干,做事讲究,礼让有先,以和为贵,讲诚信,不欺客,不排外,待人友善,义中取利,讲究天、地、水三合。街上青石板铺路,雨后路面湿滑,但街道被清洗得干净,且有江南小镇的诗情画意。到处呈现江南的马头墙,各种商号应接不暇。隆盛泰、天成德、德盛利、德兴隆,荆紫关商贾汇集形成商会,大家聚集商议重大事宜,共同集资兴建会馆。
山陕会馆两边的对联书写着,“丹汉迢迢荆紫秦商通南北,汾渭漫漫天下豪杰话春秋”。进入山陕会馆,迎面看到的是戏楼,戏楼是各路商贾休闲娱乐的场所,真可谓小舞台演尽人生百态,大会馆汇聚商贾万千。古时西接秦川,南通鄂渚,交通要塞。发达的丹江航运,使全国各地的富商大咖云集于此,他们在这里置产兴业,逐渐形成了民清十里长街。大殿左右有钟楼,鼓楼。大殿两侧书写着:“丹阁重檐分锦秀楼堂殿角巧夺天工,山陕联袂度葱龙春夏秋冬不同凡音”。大殿外墙上绘有左青龙,右白虎,大殿左右檐内石壁画,画有两个童子画,意喻童叟无欺。后殿现为荆紫关民俗博物馆,秦晋和睦日月彰,殿阁琳琅春秋配,会馆内雕廊画柱,无不惊艳人心,可见当时的能工巧匠为此付出多少心血,处处体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造就今天的美轮美奂,富丽堂煌,传世佳作,成为南北建筑艺术的大观园。会馆最后面是春秋阁,左右两边各有两石刻,左文英,右武雄。里面所有的建筑构件均达到无石不雕,无木不刻的程度,其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壁画装裱号称中原三绝。
出山陕会馆沿街往南走,是禹王宫,又称湖广会馆,坐东向西,面江而建,是专门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具有浓厚的清代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以精美的石刻著称,宫门上下都用石条砌成,门楣竖立着黑色大理石匾,匾上刻有“禹王宫”三个字,门楣上刻有4个大字“声律身度”和青石浮雕“竹林七贤”,南侧的条幅上刻有“万姓赐福”,北侧的条幅上刻有“千古流芳”,画面寓意深藏。
再往南走就是古街最主要的建筑“平浪宫”,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始建于清代,当荆紫关码头极尽盛世时期,船商们组建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成为船工娱乐集会之地。该宫坐东向西,面对丹江。中轴线上现有大门楼、中宫、后宫,左右两边钟楼、鼓楼各一座,均为硬山式建筑,灰色瓦顶,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门南侧面题“风平”,北侧面题“浪静”。大门楼两侧面各开一道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色瓦,砖雕画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风调雨顺”,额仿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再往南走就是荆紫关关门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从平浪宫折转返回。
走到万寿宫,该宫为江西商人集资而建,分前宫、后宫和耳房,均为硬山式建筑。现做躬耕书院,耕读传家躬行久,读书继世福德长。
荆紫关因丹江航运而发达,也因丹江水消退而淡出历史舞台,但清代古街见证了昔日荆紫关商业的繁华,当时在古街上形成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三家骡马店,二十四家大商行,七十二家小商号。荆紫关的位置是三省咽喉之地,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重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在这里迂回争夺,著名的“朝秦暮楚”典故就发源在此。荆紫关不但是南北气候的过渡段,更是南北文化的大融合,既有楚汉文化又有秦晋文化,河洛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等,都在这里相互影响,融会贯通。荆紫关的美你不来怎么能够感受到呢?它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宾朋!
好客荆紫关欢迎您!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非遗“活”起来 生活添光彩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柏皮影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