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专家做客南阳日报党媒访谈厅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民俗文化专家做客南阳日报党媒访谈厅
作者:  王蕾 李辉

民俗文化专家做客南阳日报党媒访谈厅

共话中秋民俗  涵养文化自信


1.jpg

文化学者、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顾问李仁瑞(中),文化学者、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杜全山(右一)做客南阳日报党媒访谈厅。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南阳过去有哪些中秋传统民俗?有关中秋节的经典传说您听过多少?如今又有何新的时代内涵?如何让传统节日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

  9月25日,文化学者、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顾问李仁瑞,文化学者、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杜全山做客南阳日报党媒访谈厅,就中秋节民俗文化进行专题访谈。活动当天,党媒访谈厅栏目通过新华社现场云同步直播,浏览量破25万人次,点赞评论千余条。

  中秋节的由来

  跟季节气候、神话传说相关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李仁瑞认为最主要的是跟季节和气候有关。

  “南阳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李仁瑞在访谈中提到,中秋节在秋分前后,是月亮最明亮的时候。南阳人张衡在其天文著作《灵宪》中说:“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太阳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在地球上,当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边转向地球时,我们才能看到圆圆的月亮。这种像银盘一样的月亮,在农历八月十五天气凉爽、空气清新的时节,格外皎洁。所以,从隋唐时代起,中华民族就形成了中秋赏月的风俗习惯,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之一。

  另一说法与内涵丰富、美丽动人、象征团圆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关。

  “神话传说不是瞎话,也不是传奇故事,而是源自一个有根有秧的真实故事,通过人们口口相传,通过2000年的代代传承,形成了文化积淀。”杜全山讲述,很久很久以前,嫦娥与后羿家住伏牛山南麓分水岭下的一个小山村里,辛勤劳作,夫妻恩爱,幸福美满。八月十五这一天,嫦娥家的一头大黑牛丢失了,夫妻二人惊慌失措地出门寻找,恰巧此时一颗巨大的黑铁陨石以软着陆的形式坠落在这个小山沟里,由此震惊了周边的乡亲们。此后,人们再也没有见到嫦娥与后羿。乡亲们议论纷纷,认为嫦娥奔月了,后羿射日去了,大黑牛变成了神牛,因为思亲心切又回来了。乡亲们想念好心善良的嫦娥夫妇,于是在院子里摆上他们平日爱吃的食物,遥想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也日渐演绎出一个动人的传说。

  “嫦娥奔月”中秋神话

  南阳是起源地

  杜全山在访谈中提到,据重庆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山海经》记载,“中山经·南阳明刻本插图描述:南阳的地理方位大体在今日河南境内的南阳地区,以及环绕南阳地区北面和东面的伏牛山。”据传,伏牛山原本为嫦娥耕地的一头神牛,因逃避王母娘娘捉拿,逃到人间钻入地下变成了伏牛山山脉。另据海燕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民间神话》所载“嫦娥与神牛”:“嫦娥的家在河南西部,她去月宫前,有一位神人把她养的一头黑牛带进了天宫……”无独有偶,位于河南西部、伏牛山南麓的南召县至今仍流传着这个生活气息很浓的神话。

  《明嘉靖南阳府志》“南召县祀典”:铁牛庙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地有铁类牛头角。另据清乾隆《南召县志》记载:“庙外有铁牛角,出土数寸,其下愈挖愈粗,俗传头在河南,尾在陕西,中八百里,俱为伏牛山。”《南阳民族宗教志》记载,铁牛庙始建于东汉时期。由此说明,这块巨大的“铁牛陨石”坠落,以及这个动人的神话传说,起码发生在汉代以前。

  “关于嫦娥的神话在南阳流传广泛,版本也较多。”杜全山说,张衡在《灵宪》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又“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像兔”。由于古人对星辰的崇拜,便把“嫦娥奔月”附会在一起变成美丽的神话故事,汉代南阳人又根据这个神话创作了生动的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如此看来,《灵宪》的记载与南阳汉画像石所表现的“嫦娥奔月”是应和的,印证“嫦娥奔月”神话传说与地处中原的南阳有着很深的渊源。

  杜全山表示,南阳是“嫦娥奔月”神话起源地,也是中秋节的发源地,2008年,“嫦娥奔月神话”被列入南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饼拜月庆丰年

  不同地区节俗各异

  “中秋节又叫庆丰节、团圆节,风俗习惯很多,除了吃月饼外,还有庆贺丰收的意味。”李仁瑞谈道,中秋节时,地里的庄稼开始收获,玉米、绿豆、黄豆、芝麻已经收到家里,红薯、棉花、花生也即将成熟,五谷丰登,瓜果满院,所以说它是一个庆丰收的节日。

  中秋节又是一个团圆节。中秋节之夜,人们望着明月,自然会想到离家在外的亲人。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外的游子,也借助明月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李仁瑞说,南阳地处中原,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与外地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中秋节的前几天,人们就带着月饼、水果走亲访友。过去民间八月十五这天吃过晚饭,人们就面对明月,摆上香案和供桌,点上香烛,准备好梨子和苹果,还有伏牛山、桐柏山盛产的杮子、葡萄、板栗和花生,全家人一边吃着月饼、花生,一边听老人讲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拜月等故事,充满了文化韵味和浪漫主义色彩。过去还流行中秋拜月的习俗,南阳还有谚语说“八月十五雨星星,正月十五雪打灯”,以此来预报来年元宵节的阴晴。

  “南北朝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荆楚故地还传承着八月丰年祭——秋社的习俗: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帐盛于仲秋之月。北宋时期,在南阳邓州任知州的范仲淹曾有《中元夜百花洲作》: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杜全山表示,由此可见古时南阳中秋之盛。

  写诗编曲歌童谣

  传统文化焕发崭新活力

  “中秋节作为我国一个传统节日,自2008年开始,国家将它定为法定节假日,届时全国放假一天,让全民走亲访友,共享天伦之乐。”李仁瑞说,这一天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庆祝节日的欢乐祥和。

  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许多名人都写有歌颂中秋的诗文。李仁瑞介绍,在民间还有许多儿歌童谣流传至今,比如“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一赶赶到马山口……”“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等,现在的流行歌曲《月光曲》《十五的月亮》等也是唱给月亮的颂歌。如今的中秋节,人们或通过手机拍下全家福纪念一家人团圆的幸福时刻,或走近大好河山用镜头展示祖国的伟大,或三五好友吟诗作画赞美中秋。

  李仁瑞谈道,过去人们认为月亮很神秘,而今人类掌握航空、航天的尖端科技,将昔日“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变成了现实,这为中秋节增加了崭新的内容和瑰丽的色彩。

  “把传统节日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赋予全新的生命力。”杜全山表示,近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说明了人情在回归,亲情在回归,华夏文明在回归,人们深感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全媒体记者 王蕾 李辉 文/图)

2.jpg

访谈视频请扫码观看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明伦·花漾美郡:我和他们官宣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