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烽火青春 |
红心不变色,永远跟党走。98岁抗美援朝老兵晁国伦——
战火硝烟,难忘革命战友情
讲起抗美援朝故事激情满怀。
冰天雪地里,是什么让他奋不顾身跳进冰冷河水,造成听力受损?战火纷飞下,是什么让他渴了冰雪当水喝,饿了炒面当饭吃?是一颗红心不变色,是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强烈信念。他就是98岁抗美援朝老兵晁国伦,我们心中永远“最可爱的人”。
7月31日,记者走近晁国伦老人,聆听这位抗美援朝老兵讲述那段血与火的难忘岁月,感受老兵满腔热血、誓死报国的家国情怀。
珍藏的三等功证书。
“部队交给我的任务,无论如何都要完成”
当记者见到晁国伦老人时,今年已经98岁的他正坐在轮椅上。因为年轻时在部队负伤,造成听力受损,再加上不久前,刚刚做完手术,老人身体虚弱,和人交流时有些困难。可当记忆的闸门打开,谈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老人却像突然年轻了几十岁,激情满怀。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晁国伦跟随部队进入朝鲜,在部队战地医院,负责运送弹药、棉衣、炒面等物资到前线,返回时,运送伤员到后方医院。
“当时,前线的战斗非常激烈。虽然敌人装备比我们强,但志愿军战士十分英勇,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不少战士都是轻伤不下火线,一直坚守在阵地上。”晁国伦回忆,正因为如此,让战士们吃得饱穿得暖,武器弹药充足,负伤后能及时运送到后方得到救治,显得尤为重要。
当时,敌人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实施“绞杀战”,每一次输送补给、转运伤员,晁国伦和战友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输送物资的工具有骡子、有马,也有汽车。白天,敌人的飞机对补给线狂轰滥炸,运送物资队伍都躲在防空洞里,到了晚上才能出发。“晚上也不是绝对安全,所以我们路线都选择在山沟里,虽然比较崎岖难行,但是能把物资安全送到前线,再苦再累也值了。”晁国伦说。
晁国伦清楚记得,有一次部队准备出发时,运往前线的物资都堆放在公路上。他在公路边看管物资,敌人的飞机突然空袭,把晁国伦和他披的被子都埋住了,多亏战友及时将其救了出来。“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部队交给我的任务,无论如何都要完成。”当记者问老人当时是否害怕时,晁国伦笑着这样回答。
“没有战友,我也活不到现在”
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里,战友们相互鼓劲儿,相互扶持,是彼此可以把后背放心交给对方的人。“不抛弃,不放弃,战友之间结下了最为宝贵的革命友谊,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关键法宝之一。”
说起自己耳朵听力受损,晁国伦老人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51年2月,天降大雪,当时朝鲜的天气非常寒冷,晁国伦把伤员从前线运送到后方战地医院后,准备返回所在部队,谁知途中遇到河水拦住去路。“当时,自己一心急着赶回部队会合,就决定过河。谁知河中都是冰凌,冰冷刺骨。过河后,自己就病倒了,发起了高烧。”晁国伦告诉记者,头上有敌机疯狂轰炸,自己又发着高烧,多亏了战友把他转移到密林里躲避。
为了让晁国伦赶快好起来,战友们为他抓药治疗,并细心照顾。很快晁国伦就康复了,但从此落下了病根,耳朵一直听不清楚。
“战争年代,每天都会遇到突发情况。当时头上敌机不停轰炸,我身上没劲儿,根本走不了路,战友们却没有抛弃我,一直安慰我,照顾我。没有战友,我也活不到现在。战友之间的革命友谊让我终生难忘。”晁国伦激动地说。
“这辈子,我跟定共产党了”
抗美援朝期间,晁国伦共立过5次三等功,1956年返回祖国,转业后回到南阳参加工作。在生活中,晁国伦育有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从小到大,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做人不能自私,要有大爱,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今年57岁的晁攸光告诉记者,父亲一生都严于律己,并时时刻刻严格要求孩子们。以前父亲从来没有给他们讲过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做人一直很低调,当天听到的很多细节,他也是第一次听到。
今年29岁的晁艺杰,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从爷爷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品质。在采访中,晁艺杰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就看到过爷爷身上的弹痕,也听过爷爷英勇打仗的故事。爷爷那种乐观、坚定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他。他说,无论干什么事遇到挫折,他都不会放弃,因为先辈们遇到那么大的困难都战胜了。这种精神将一直激励着他为社会多作贡献,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接班人。
说起自己这一辈子,晁国伦告诉记者,他出身普通农民家庭,是共产党带领人民得解放,从此过上了幸福美好的安宁生活。“一颗红心永不变,这辈子,跟定共产党了。”晁国伦说。(全媒体记者 李金玺 张玲 实习生 任书瑶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河南省首家超低能耗城书房亮相南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