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耀千秋 精神传万代
——纪念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南阳星”20周年
南阳张衡研究会
今年是“南阳星”命名20周年。2003年6月14日,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张衡及其诞生地河南南阳,国际小行星中心将永久编号为909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阳星”。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不论是在20年前,还是在今天,对于一个地级市来讲,都是一件令人骄傲和振奋的事情。
张衡画像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人,地地道道的南阳人,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天文学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他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他发明的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他制造的独木飞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他的《南都赋》至今还广为传颂……
张衡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有重要影响。在一项由国外科研组织发起的“外国人眼中的世界100大科学家排行榜”中,张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毫不夸张地说,“科圣”的称号对于张衡来说,实至名归。
鉴于他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的卓越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1978年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又将小行星9092命名为“南阳星”。“南阳星”命名的国际公告中介绍:“南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南部,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乡。”
一位生于东汉年间的南阳老乡,在他离世后的1000多年里,依旧熠熠生辉,为他的家乡带来无限的荣光,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成就!对今天的每一个南阳人来讲,又是一份多么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翻阅史书不难发现,即便智慧博学如张衡一般的人物,科研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就拿众所周知的地动仪来讲,从默默构思到设计成型再到实践运用,他前前后后花费了10余年之久,在那个手工业极不发达的时代,中间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可想而知。并且,他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尚书等职,每天都有大量的行政公务要做,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
张衡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就深知民间疾苦。据史料记载,在其任职期间,他兴修水利,兴学办教,清理冤狱,打击豪强,终其一生都在为底层民众发声,为劳苦大众代言。
心系苍生,天下为公。这是如张衡一样的许多伟大人物名垂青史、被后人膜拜敬仰的主要原因。
如果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便能得到确切消息,缩短政府救援的时间,是不是就能让百姓少受一点儿苦?这注定是一条开天辟地前无古人的跋涉,这注定是一条孤独冷寂坎坷不平的长途。辗转10余年,大功终告成,京师学者从“咸怪其无征”到“皆服其妙”。
在那个久远的、落后的年代,搞科研是很难的,即便在信息发达、数据共享的今天,很多科研产品也是在反复试错、纠错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很多年以后,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仰望闪耀在历史文明长河中的繁星,才发现那些明亮的星辰也是在经过风雨反复洗礼之后显得璀璨夺目。
星光耀千秋,精神传万代。2018年,我国首颗以张衡名字命名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顺利发射升空。它像一颗“天眼”,利用航天技术监测地球电磁环境变化起伏,开辟地震监测新路径,为人类地震预警、防灾减灾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对“科圣”张衡的最好致敬和纪念。
漫漫征途,唯有奋斗。今天,南阳正处于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滚滚热潮中,这是一条前所未有之路,也是南阳腾飞之路。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和鲜花、机遇和挑战。为了南阳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我们每一个南阳人都应该继承和弘扬以“刻苦、坚毅、创新、奉献”为内核的张衡精神,沿着先人的足迹,不畏艰辛,攻坚克难,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蓬勃浪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执笔:李均)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十六岁的他,用镜头记录城市的点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