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南阳星”20周年星光耀千秋 精神传万代
作者:  庹文相

纪念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南阳星”20周年

星光耀千秋 精神传万代

    南阳张衡研究会

今年是“南阳星”命名20周年。2003614日,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张衡及其诞生地河南南阳,国际小行星中心将永久编号为909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阳星”。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不论是在20年前,还是在今天,对于一个地级市来讲,都是一项令人骄傲和振奋的事情。

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南阳市石桥镇)人,是地地道道的南阳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天文学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他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他发明的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他制造的独木飞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他的《南都赋》至今还广为传颂……

张衡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有重要影响,在一项由国外科研组织发起的“外国人眼中的世界100大科学家排行榜”中,张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毫不夸张地说,“科圣”的称号对于张衡来说,实至名归。

鉴于他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的卓越贡献,1970年,联合国天文组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1978年,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又将小行星9092命名为"南阳星"。“南阳星”命名的国际公告中介绍:“南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南部,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乡。”

一个生于东汉年间的南阳老乡,在他离世后的一千多年里,依旧熠熠生辉,为他的家乡带来无限的荣光,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成就!对于我们现今的每一个南阳人来讲,又是一份多么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翻阅史书不难发现,即便智慧博学如张衡一般的人物,科研的道路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就拿众所周知的那个地动仪来讲,从默默构思到设计成型到实践运用,前前后后花费了十余年之久,在那个手工业极不发达的时代,中间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可想而知。并且,他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尚书等职,每天都有大量的行政公务要做,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

其实,他本没必要把时间都花费在这些上面的,他完全可以像其他官员一样,每天下班后喝喝小酒听听小曲聊聊官场八卦,让日子过得舒心惬意,然而他却没有。张衡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就深知民间疾苦,据史料记载,在其任职期间,他兴修水利,兴学办教,清理冤狱,打击豪强,终其一生,他都在为底层民众发声,为劳苦大众代言。

心忧苍生,天下为公,这是圣人和凡人的最大区别,也是如张衡一样的许多伟大人物名垂青史被后人膜拜敬仰的主要原因。

如果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便能得到确切消息,缩短政府救援的时间,是不是就能让百姓少受一点儿苦?这注定是一条开天辟地前无古人的跋涉,这注定是一条孤独冷寂坎坷不平的长途。辗转十余年,大功终告成。京师学者从“咸怪其无征”到“皆服其妙”,态度转变的背后,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张衡失败时的失落和孤寂,还有他永不言弃的刚毅、执着和坚持?

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想认真做点有意义的事是很难的,即便是在信息发达、数据共享的今天,很多科研产品也是在反复试错、纠错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更何况在那个科技落后甚至有些愚昧的年代。很多年以后,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仰望那闪耀在历史文明长河中的繁星,才发现那些明亮的星辰也是在经过风雨反复洗礼之后才显得如此的璀璨夺目。

星光耀千秋,精神传万代。2018年,我国首颗以张衡名字命名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顺利发射升空,它就像是一颗“天眼”,利用航天技术监测地球电磁环境变化起伏,开辟了地震监测的新路径,至今还在为人类的地震预警、防灾减灾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对“科圣”张衡的最好致敬和纪念。

漫漫征途,惟有奋斗。今天,南阳正处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滚滚热潮中,这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崭新之路,也是南阳实现腾飞的正确选择,从迈出第一步起,就注定充满荆棘和鲜花、机遇和挑战,但是,身处百年未有之时代大变局之中,为了南阳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了子孙万世的长远利益考量,我们别无选择。每一个南阳人都应该继承和弘扬以“刻苦、坚毅、创新、奉献”为内核的张衡精神,在千年的文化传承里,沿着先人们的足迹,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不畏艰辛,攻坚克难,以昂扬的热情、不屈的斗志、披荆斩浪的魄力,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蓬勃浪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撰稿:李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