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春耕春管正当时丨节本增效“带”来丰收底气——大田滴灌水肥一体化推广助力农业现代化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春耕春管正当时丨节本增效“带”来丰收底气——大田滴灌水肥一体化推广助力农业现代化
作者: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阳

  2月8日,新一轮降温来临,22岁的“新农人”闫磊有些不放心,一大早就跑到地里,查看麦苗长势。

  闫磊的85亩麦田位于舞阳县莲花镇闫湾村的高标准农田片区,这里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一眼望去,满目青绿。与周边稍微不同的是,闫磊家的田地里规则排列着一道道黑色带子,引人注目。

  “这是俺今年新增的秘密武器——水肥一体化滴灌带。”闫磊颇为神秘地说。

  滴灌带?在记者印象里,类似技术常常用于蔬菜、水果等设施农业中,而运用于小麦、玉米等大田粮食作物还不多见。

  原来,在与农业打交道的几年时间里,天气的不确定性让闫磊心有余悸。去年小麦、玉米全部丰收,今年如何实现稳产、增产?闫磊从去年冬季种小麦开始就四处打听。从当地农技专家那里得知,浅埋式滴灌带既能节水节肥,还能增产。他当机立断,在今年春节前就把85亩小麦田全部铺设了滴灌带。

  “我是俺这儿第一个‘吃螃蟹’的,一次铺设,可以用于小麦、玉米两季,后期无论何时追肥浇水都不用担心,稳产、增产有保障。”闫磊说。

  一旁的省土壤肥料站副站长孙笑梅解释,这一技术解决了小麦、玉米中后期追肥难题,促进后期籽粒灌浆,比传统水肥管理小麦增产10%以上、玉米增产20%以上。该技术近年来被种粮大户们逐渐接受,水肥精细管理,改变了大水漫灌、过量施肥造成土壤板结、面源污染等问题,是绿色农业生产发展方式。

  当舞阳“新农人”尝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时,位于开封市鼓楼区仙人庄办事处何楼社区的小麦已经“吃”上了配方科学的开春“第一餐”。

  该地区土壤属砂质潮土,保水保肥性较差,小麦生育期至少需浇水8次,花生生育期需浇水10次,不仅费时、费力、费水,而且产量低,有些地块甚至因浇不上水而撂荒。

  “丰收靠人不靠天,地里有‘带’就高产!”正在使用滴灌带浇水追肥的村民王洪亮说,“只需打开开关,将水溶肥加入施肥罐,肥液随着地埋管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碰上高低不平的地块咱也不怕。”

  在地头,农技人员给记者做了两个对比:一是效率对比。传统灌溉需两个人浇地,一天浇5亩至6亩地。使用水肥一体化模式,一天24小时滴灌,效率提高10倍以上。二是费用对比。将所有人工费、水电费、肥料费相加,与传统方式相比,仅小麦这一季每亩就可节本增效250元左右,有效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据悉,开封当地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切实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农业现代化并不是简单引进高大上的前沿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推广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群众乐意接受的实用技术,才能真正把绿色发展落到实处,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孙笑梅说。


编辑:梁宏扬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