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书画情有独钟,心中也有着浓浓的书画情结,故对书画家总有既陌生又亲切的感觉。康大涛先生是南阳青年书画家的优秀代表之一,是我亦师亦友的知己,让我时常敬而仰之。欣赏他的作品,仿佛把我带到肆意烂漫、盎然有趣、蝉鸣虫叫的花鸟世界,以及行云流水、“挥毫落纸如云烟”的书法天地。
康大涛,斋号荷风草堂。先后师从沪上名家及南阳刘奇先生,结业于上海书画专修学院、首届海军及全军书法创作研讨班。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兼书画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家协会会员,南阳市美协花鸟画艺委会秘书长、卧龙区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一
1982年,大涛生于生于南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和许多农民子弟一样,参军多半是为了寻找出路,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大涛心中始终有一个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书画梦。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梦想。后来发现,人生那么长,世界那么大,有的人禁不住诱惑,停下了脚步,有的人迫于压力,选择了另外的路。而大涛不仅记住了小时候的梦,更是付出了行动,即使是遭遇了挫折,也从不放弃,他披荆斩棘,一路铁血,因此能够成绩卓然。
大涛从军十六载,先后辗转广州、上海等地,期间,大涛遍访拜师于国内书画名家,并结下深厚的友谊,省吃俭用购买大量名家作品,而自己为书画也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努力。他常和我提起,在部队练习书画,竟然达到痴迷的程度,废寝忘食。晚上宿舍熄灯后,自己趴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对着字帖,偷偷练习,常常是通宵达旦,也乐此不疲。
因是农民的儿子,大涛身上始终保持朴实敦厚的品质,结缘书画,他的身上更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温文儒雅。大涛待人热情善良,侠肝义胆,乐善好施,属于性情之人。在南阳举办书画培训班,他带的学生曾经获得过全国书画大奖。大涛传道授业之余,经常参加南阳举办的各类公益活动,也曾多次应邀为南阳市十五小等学校讲授书法公益课。去年,县里一位书画爱好者慕名欲拜大涛为师,大涛数度婉言谢绝,后见其诚恳,这才答应,当时,由著名书法家、南阳市书协副主席张世伟先生主持,而我有幸见证,大涛书画影响及魅力,可见一斑。
我和大涛的交往,属于那种虽不常见面、但却彼此挂念的朋友。虽在一座城市生活,但平时各忙各的事情,闲暇时候,也会偶尔打个电话,彼此问候或小聚一下。我虚长大涛几岁,他便亲切称我为“李远兄”,对我尊重有加。而我每次见大涛,就如同见到邻居家腼腆的小弟一样,毫无距离,格外亲切。
右为大涛先生
有一次,我在古晓先生达摩精舍聊天,谈及大涛,皆言数日不见。我便二话没说,掏出手机就和大涛联系,当时大涛正在参加市里一个大型书画活动。接到我的电话,二话不说,忙完手里的话,就匆匆赶来,让我甚是感动。晚上,我们三人就在地摊边,小酌聊天,天南地北,谈至深夜,尽兴晚归。
很多时候,我和大涛的聊天,往往从一杯茶,及一幅作品开始,与其说是我们探讨书画艺术,倒不如说是我聆听大涛对书画独到的见解。大涛收藏的名家书画作品,很少示人。但我与大涛聊到高兴处,他也会拿出收藏的名家作品,共同欣赏,让我这个文学创作者,看到了中国书画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大涛是南阳书画家中,比较独特而有个性的一位,主攻花鸟,擅长隶篆、魏碑,而其收藏的万卷书画艺术类书籍,千余方名家印章,数百幅名家作品,在南阳却鲜为人知,说他是书画家,收藏家,言不为过,当之无愧。
大涛在上海的十三年,是他书画风格形成,艺术价值取向的重要阶段。大涛的创作之路,除了自身追求和勤奋之外,他的作品根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也得益于诸多知名海派画家的悉心指点提携培养。时至今日,大涛可谓“海派画家”的传承者、弘扬者之一,更是当代“新海派”优秀书画家的佼佼者代表之一。
竖屏欣赏效果更佳
大涛隶、篆、魏碑等诸体皆能。篆书作品师承“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的吴昌硕先生,吴昌硕先生是承前启后的篆书大家,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吴昌硕先生独自啸傲于书林艺苑之中,巍然屹然,成为异军突起、划时代的艺术大师!大涛的篆书作品深得吴昌硕先生精髓,书法线条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厚、重、力和节奏的要求,他的结字也完全与古典书法平衡、交错、空间穿插的原理相一致,有着强悍而不粗野、沉厚而不疲弱的磅礴大气,更有着一泻千里的美。
大涛花鸟作品,取法乎上,兼收并取,博采众长,作品中吸收融入“海派四杰”吴昌硕、任伯年两位先生,及海派著名花鸟画家、艺术教育家江寒汀先生的心得体会及技法要领,他的绘画内师传统,外师造化,广泛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探索,善于总结,故大涛笔下的百鸟富有巧趣、动静自如、形态各异、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用墨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意境温馨明快,既具有古代文人画作高雅的格调,又有“飞入百姓寻常家”民间情趣。
历代画论,有书画同源之说。画法之妙,往往通于书道。著名画家黄宾虹先生说过:“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先善书。”大涛的书法与绘画作品,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书法的质感提升了画作的人文高度,绘画的美感延伸了书法作品的文化内涵,而风格迥异的印章,则更加丰富了其作品的古风古韵,意境之美之趣,观其作品,金石之气,扑面而来,厚重之感,力透纸背。
清代书画家方薰曾有言:“笔墨亦由人品为高下。”人品即画品,人品即书品,在大涛的书画创作中,他的作品犹如他的人一样,谦虚低调,内敛含蓄,亲切自然,成为大涛书画作品的标签之一。在书画创造道路上,大涛既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也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执着痴迷,更有“画不惊人死不休”的终生追求。
大涛取诸家之长,以古人为表,视经典为师,致敬传统,守正创新,作品题材宽泛,画风干净,内涵丰富,他翰墨丹青,恣意挥洒,透着金石之气,毫无媚俗之态,挥洒自如,似有妙笔天成,又有和谐之感,成为属于大涛独有的书画印记。
三
大涛眼界很高,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永不满足,勇攀高峰,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今天的大涛。
大涛常以临摹的方式,向古人学书致敬,不断从中汲取艺术营养,这不仅是借鉴传统表现程式的重要手段,也是间接地积累作书经验的良好途径。所谓的“取法乎上,而取之有道”,意即师从源流,从穷本溯源的过程中,解惑授业,是传承书画传统的重要途径。大涛孜孜追求,厚积薄发,希望他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终成一家之风。
艺无止境。我和大涛虽是好友,但也不能一味地恭维对方,就如他直言不讳指出我文学作品的不足一样,我也会洗耳恭听,真正的朋友,就应该如此推心置腹。目前大涛部分书画作品中,布局略显杂乱,构图稍有沉闷拥挤之感,这是很多书画家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由阶段,大涛也不除外。
然而,瑕不掩瑜,大涛的书画成就仍然可圈可点,有目共睹。真正能代表大涛创作水平的作品,是在2020年疫情最初开始、封闭在家时创作的作品,这批作品不仅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尺寸和形式,而且作品在功力、用墨、色彩、技法,及创新程度等方面,均达到了大涛创作以来的最高水平,画里乾坤大,书中日月长,淡雅成趣,清新明快,超然脱俗,意境深远,令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清代书画家钱泳曾经指出:“看书画有三等:至真至妙者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我希望“至真至妙”这沉甸甸的四个字,未来希望属于大涛。
幸与大涛相识,让我看到了忙碌之余的艺术天地、缤纷世界。他的作品犹如冬日的一缕暖阳,让人心旷神怡,惬意十足;他的作品好像闲暇时光的一杯绿茶,让人品之又品,回味悠长;他的作品仿佛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好友,让人常记在心,念念不忘;他的作品如同一部发黄的老电影,让人看到昔日海派画家大师林立的不朽传奇,源远流长,传承有序。
大涛以自己的执着和勤奋,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位青年书画才俊对艺术的热爱和虔诚,并诠释着生命的高度、厚度和温度,成为我学习致敬的榜样;而他的书画作品,则更多承载、寄托着大涛的志向抱负、人文情怀、书画使命及文化担当,在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艺术长河之中,泛起并跳跃出属于自己的浪花朵朵,惊涛拍岸,勇往直前。
大河汹涌东流去,我愿凭栏听涛声。
作者简介:李远,副研究馆员,中国散文学会、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及河南省作协会员,南阳市卧龙作协副主席,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等,合著《文明在宛——南阳历史基本陈列》,参编《南阳历史文化辞典》等,现在南阳市博物馆工作。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周勃”与“橘颂” ——纪念文艺理论家周勃先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