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岗探源 |
诸葛亮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柳玉东
卧龙岗文化园美景如画。
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以其高尚的品格、卓越的才智和突出的贡献备受人民群众的敬仰和喜爱。随着诸葛亮故事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受到社会各个阶层喜爱、近乎完美形象的历史人物,以其忠诚的楷模、智慧的化身、勤政的榜样、廉洁的典范而受到历代推崇。元仁宗、明代嘉靖皇帝以及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都对诸葛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一、诸葛亮文化的内涵
诸葛亮文化是诸葛亮本人的历史功绩及其后人以研究、褒扬、纪念、戏剧等形式所展示的文化现象。陕西省诸葛亮文化研究中心郭清华先生认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一直被誉为忠诚的楷模、勤政的榜样、廉洁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国人世世代代尊崇敬仰,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诸葛草庐。
诸葛亮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山东琅琊,少孤,后随叔父诸葛玄辗转流离。当时社会动荡,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动荡混乱的社会环境和困顿不安的少年生活,使诸葛亮对社会和国家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逐渐形成了“兴复汉室”的情怀和抱负。公元197年至207年,诸葛亮携弟诸葛均躬耕南阳卧龙岗。南阳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丽且康”,有“南都、帝乡”之称。诸葛亮在这里抱膝长吟,耕读游学,积蓄实力,以待明主。后在刘备三顾之后,出山辅佐。他高瞻远瞩,制定了《草庐对》策,为三分天下进而兴复汉室统一全国制定了战略路线。舌战群儒,竭力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临终托孤后,辅佐刘禅,亲率大军进行“南征”和“北伐”,“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正是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巨大功绩和其表现出来的儒家推崇的优秀品格,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和追忆,成为公认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忠诚、智慧、勤政、廉洁备受世人关注和崇敬,从而成为诸葛亮文化的核心。
唐宋时期,诸葛亮便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大量文学作品中被讴歌和传颂。元、明以后,随着戏剧的勃兴,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诸葛亮已经成为足智多谋、用兵如神、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因此,唐宋以后,随着诸葛亮形象的广泛传播,诸葛亮文化的外延不断扩展,影响力不断扩大,有关诸葛亮的图书比比皆是,有关诸葛亮的警句、格言和谚语、俗语口口相传,耳熟能详,有关三国诸葛亮的影视、邮品随处可见,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使诸葛亮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完善。
诸葛亮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忠诚、智慧、勤政和廉洁。诸葛亮受刘备三顾后,为报答知遇之恩,制定了《草庐对》策,促成赤壁之战联吴抗曹的胜利,进而平汉中,取西川,建立蜀汉政权,彻底改变了刘备寄人篱下无立锥之地的窘境。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更是“竭股肱之力”,辅佐刘禅,内修政理,外南征和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无论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诸葛亮都忠心耿耿地辅佐,表现出赤胆忠心、忠诚不贰。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智慧,通常是指人的一种高级创造性思维能力。贾谊《治安策》:“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因此,这里所说的智慧显然是一种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形而上的高级智力行为。虽然《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诸葛亮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料事如神的形象是一种渲染夸大的神话形象,但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制定了《草庐对》策,显示出高瞻远瞩的谋略;诸葛亮治蜀,取得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的政治清明的效果,反映的是一种深谋远虑的智慧;诸葛亮南征,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七纵七擒孟获,终使“南人不复反矣”。他力排众议五次北伐,主动出击,反映的是一种运筹帷幄的韬略。这些历史事实,足以证明诸葛亮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韬略和智慧,无愧于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称号。
勤政是指恪尽职守、勤于政事、认真负责地为国为民做事。诸葛亮自从出山辅佐刘备以后,直到病逝于五丈原,就一直兢兢业业、勤奋努力为蜀汉政权勤奋做事。特别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刘备病逝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位高权重,不是以权压人,贪图享乐,而是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对内重农强农,富国强兵。对外重修孙刘联盟,平定南中,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他亲率大军北伐曹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呕心沥血,病逝于军中,成为中国历史上勤政为民的榜样。
诸葛亮是廉洁的典范。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廉洁是对官员的基本道德要求,清廉自守是为官之本,为官之道。诸葛亮一生清廉,两袖清风。他在《诫子书》中,要求子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北伐中,号召将士节俭备荒,充实军资。他临终前给后主刘禅写下了《自表后主》:“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申报个人家产的官员。同时,他临终遗命“葬于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丧事一切从简,这与他生前的地位身份和当时社会的厚葬遗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二、诸葛亮文化的时代价值
诸葛亮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符合中国古代倡导的价值取向,因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颂扬。
今天,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诸葛亮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焕发着时代价值。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葛亮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诸葛亮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诸葛亮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诸葛亮治蜀强农、富国强兵的目的,就是希望蜀汉政权在国家层面走向富强。他制定《蜀科》,实行严刑峻法,使蜀汉政权具有一个法治的环境,营造了公正、平等的社会氛围。诸葛亮精神,体现出爱国、敬业和诚信的品格。
诸葛亮的智慧是“文化自信”的一个有力支撑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推崇本民族的智慧,并使之成为本民族实现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诸葛亮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其智慧和谋略享誉全球、影响深远,至今在日本、欧美等企业中仍在深入研究诸葛亮的谋略,并用于指导企业经营和竞争。因此,诸葛亮文化所展现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骄傲和精神高地,为我们今天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诸葛亮文化为锻造中华民族忠诚担当的品格提供了学习的楷模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官员忠诚的楷模。他在《兵要》中说:“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认为一个人的忠诚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鱼没有水就会死去,人如果没有忠诚的思想观念,就会变得凶残,走向穷途末路。因此,忠诚是诸葛亮一生做人的准则,也是其一生实践的写照。他忠诚于蜀汉社稷,忠诚于兴复汉室的伟大抱负和事业,不仅在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时代难能可贵,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诚内涵和本质也高度一致。因此,我们要积极汲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牢固树立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观念,坚决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一心,砥砺奋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诸葛亮文化为打造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提供了教育的榜样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倡导的核心内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正己立德是为人做官的基础,勤政为民才是实现政治抱负的有效途径。恪尽职守,勤于政事,被历代统治者所倡导,也为儒家思想所肯定,所以受到老百姓称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刀笔小吏,勤政为民的典型不胜枚举,而诸葛亮无疑是中国古代官员勤政为民的杰出榜样。因此,在当下,要打造一支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也需要大力弘扬和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学习诸葛亮治蜀务实为民的情怀,呕心沥血的劳苦。每个人在自身岗位上尽职尽责,为民造福,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勇挑重担,勤于政事,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为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
诸葛亮清廉文化为培育廉洁的干部队伍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古人云:“廉者,政之本也。”在中国古代,清廉是对为官为吏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千百年来,无数事实证明,清廉自守乃为官之本。诸葛亮是中国古代为官清廉的典范代表,他在《便宜十六策》中说:“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用浅显的比喻阐明勤政廉洁上正下不歪的道理,指出官员的廉洁要从根本上来抓。深入学习和研究诸葛亮文化的廉政思想,有助于加强党员干部培训,从根本上抓好不敢腐、不能腐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氛围,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上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下匾:吾师。
三、诸葛亮文化的精神内涵历久弥新
诸葛亮文化不仅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也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话著文典出有据,“平”语近人,妙语连珠,多次在讲话中引用诸葛亮的名言警句。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引用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国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引用诸葛亮《自表后主》中的“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名言。
在这篇短文中,诸葛亮向后主表明了不给家里和后人谋私利的心境。但如果诸葛亮只是一个特别清廉的庸官,那也不值得为人铭记,理解诸葛亮这句话,需要结合他的千古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员是“勤政”和“廉政”兼备的。今天,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努力工作,成为勤政的模范,又要严格要求,成为廉政的榜样。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引用诸葛亮的《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勉励青年学生要树立鸿鹄之志,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2019 年1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署名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文中引用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的名言,教育全党要严把德才标准,坚持公正用人,拓宽用人视野,激励干部积极性,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南阳市5个古村落入选
下一篇:一座智慧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