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通讯员姬怀东)10月20日,方城县博望一中组织学生参观该镇皮庄村刘岗庄红色文化纪念馆,追忆红色岁月,重温历史,接受红色革命教育。
图为讲解员正在讲述英雄故事
红色文化纪念馆分为展馆和壁画两大部分组成。在皮庄村党支书和讲解员的引领下,同学们先是来到了皮庄村红色大舞台,在舞台的两侧墙壁上,用壁画展现了当时峥嵘的革命岁月。在舞台的东侧,壁画的内容展示的是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为了打开豫西南的大门,刘邓大军挥师南下,开展了解放南阳的大会战。据皮庄村韩岗庄87岁的王金生老人回忆,当时解放军的某指挥部就设在他们家。住在这里的士兵,每天进行操练,帮助老百姓们挑水、扫地、锄地,乡亲们看到解放军战士们对老百姓们秋毫无犯,纷纷把自己家的房子腾出来,让战士们居住。大会战开始后,当地的老百姓就自发组成担架队、送粮队,为南阳大会战作出了贡献。南阳大会战胜利后,这支部队还把三位烈士遗骨葬在了韩岗庄的一块土地上,当地村民都称之为“烈士坟”。每年清明节,不少村民来此祭祀扫墓,以此怀念三位不知名的革命烈士,皮庄村韩岗庄因此成为博望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为方城县博望镇包庄村保卫战故事介绍
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当时的英雄革命者形象一个个地浮现在大家的眼前。家住方城县博望镇皮庄村刘岗庄的刘新民,20岁时,加入革命队伍,随大部队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刘新民思想进步,聪明能干,作战勇敢,被选举到中国人民抗日军队大学学习,他从一个目不识丁的热血青年,快速成长为充满革命理想,能征善战的指挥员。从抗大毕业之后,刘新民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某部,任机炮连二排排长。1947年3月,延安保卫战打响,刘新民所在部队奉命在宝鸡一线阻击敌军,在关键时刻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先后四次受伤,在一次阵地争夺战中,一颗机枪子弹射穿了他的左腿,经简单的包扎之后,他又忍着疼痛冲向敌军阵地。这场战役后,刘新民受到师部嘉奖。
图为当时抗日战争中中国抗日军民使用过的长枪
讲解员介绍,刘新民参加过大小战役不下50次,在多次的战斗中,他身上留下了7处伤痕印记,更记录着一名革命战士为建立新中国立下的不朽功勋。1948年,刘新民在参加南阳大会战之后,受组织派遣回到地方工作。期间,任南阳县博望区区干连长。博望的政权稳定之后,刘新民自愿回乡村务农,1989年因病去世,享年64岁的他以“老八路”的光辉称号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壁画上还展示的有关于博望镇作为中州名镇的一些历史故事,有张骞被封为“博望侯”的故事,“一步三眼井”的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加重了博望的历史厚重感。
红色文化纪念馆内,有不少革命战争时期各种文献、相册、资料、像章,还有一些当时的革命战士用过的迫击炮、手枪、长枪等珍贵实物,是展示方城县博望镇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的窗口。在展馆内一侧墙壁上,还展示着博望镇包庄村保卫战的故事。
讲解员正在讲述包庄保卫战的故事
通过一段段悲壮的故事,一件件烈士的遗物,同学们再次重温了那段峥嵘的岁月,被老一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深深震撼。同学们在讲解者的引导下,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