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南阳青年作家作品系列展(六):李大旭《白河汤汤》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2022南阳青年作家作品系列展(六):李大旭《白河汤汤》
作者:  李大旭

  编者按:近年来,“南阳作家群”持续壮大,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活力的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在文学的道路上探索实践,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南都晨报一直重视培养本土作者,全力扶持本土作者成长。春暖花开之时,《梅溪副刊》开设本土青年作家、文学爱好者作品专版,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为南阳文学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67.jpg

       作者简介:李大旭,1988年出生,在《散文选刊》《躬耕》《南都晨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作品入选《2018年河南文学作品选——散文卷》,荣获南阳市第七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青年鼓励奖。现任躬耕杂志社主编。


  白河,是八百里伏牛山赐予南阳盆地的一件宝贵礼物。从云雾缭绕的苍翠深山到广袤壮阔的肥沃平原,它一路浩浩荡荡,逶迤辗转来到我所在的城市。在这里,它不辞辛苦、不做停留,随着几个华丽的转身,给南阳人留下了美丽的白河湿地公园,穿过城区向下游疾驰而去,最终汇入汉江,这才算完成千里之遥的使命。这条流淌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河,如慈爱的父母张开双手,滋养着河两岸的南阳人。


  伏牛苍苍,白河汤汤,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阳独特的文化现象。南阳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的敦厚凝重,又饱含楚文化的飘逸浪漫,二者相互交融,浸润出独具特色的楚风汉韵。


  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曾五次来到南阳,为南阳留下十三首千古佳作。在这些诗作中《南都行》和《送友人》让我感触最深。看到南阳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经济繁荣,文化厚重,即便才高如诗仙也不得不发出如此感叹:“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廛阛。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南都行》)“玉在山而草木润”,送别友人的李白,站在白河岸边,向北望去,一抹青黛横陈在南阳城的边沿上,山不是很高,山势也不险峻,却如同一位英武的战士,忠诚地守卫着南阳城的北大门,守望着生活在南阳城的每一个人;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面对世间熙熙攘攘,纷繁复杂,白河依然不紧不慢地流淌着,如一条玉带,蜿蜒流过城东,滋养着两岸的人。友人即将离去,一分不舍涌上心头,天边的流云、远处的夕阳,离别时的频频挥手、嘶嘶马鸣,让离别的伤感达到了极致:“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南阳城因为李白的到来而愈发厚重,白河水因为李白的描绘而满含深情。


  思绪回到眼前。看惯了整齐的河边绿廊,走惯了平坦的沿河步道,反而更期待着前往未开发的地方,看一看存留着放浪不羁气息的白河。


  沿着白河大道一直向南走,车开始变得稀少,少了高楼大厦的遮挡,心情随着视野的开阔而变得更加放松,车和人一样,车速随着心情的愉悦不由自主都加快了。与之相反,我期望着自己走慢一些,再慢一些,慢到可以让心随着脚步更加惬意地跳动。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可以有片刻时光不去思考人生的难题,去感受大地的亲切,去触摸自然的清丽。


  这里的田地是千万年来白河淤积而成的,含沙的黄土地,肥沃、利水、保墒,是白河给这里的珍宝。成片的菜地出现在路边,遇到两个在地头忙碌的人,一个在地里除草,一个站在地埂上查看菜苗的长势。上前攀谈,询问菜的长势情况,“今年雨水足,地里墒情好,菜都长得可排场。”庄稼菜蔬的好长势是他们幸福的重要源泉之一,话语之间洋溢着的喜悦,透着他们来自内心深处的纯真。


  目光越过路东边的绿化带,有两三棚罩着塑料薄膜的草莓地。一张折叠方桌就是一个柜台,一篮篮红艳欲滴的草莓就成了最好的招牌,在这里,没有喇叭的循环聒噪,没有招揽顾客的拉扯,来这里的人纷纷慢下脚步,想体验一番摘草莓的乐趣。去草莓棚的路上布满了凸起的小石头,但摘草莓的热情让人们忽略了道路的崎岖。热情最高的要数孩子们了,争先恐后去取花花绿绿的塑料篮子。走进草莓大棚,一畦畦草莓整整齐齐地通向大棚的尽头。一颗颗草莓如同一个个身着绿裙的小姑娘,一看见人多,都害羞地红了脸。我的注意力没有过多地放在那些娇滴滴的草莓身上,我注意到,在我的头顶上有一阵的“嗡嗡”声,循声看去,那是一只被塑料大棚困住而找不到出口的蜜蜂。外面春光明媚,柳绿花红,对蜜蜂来说却是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及。草莓棚入口处上方的塑料薄膜缝隙里,满是死去的蜜蜂。询问园主才知道,冬季天冷,那些蜜蜂是专门买来为草莓授粉的。听完之后,一丝伤感慢慢浮上心头。对这些蜜蜂来说,严寒面前,塑料大棚确实是再好不过的安乐窝。然而过于安逸的生活或许就是一堵透明的墙,在沉醉于其中的时候,会慢慢消磨我们追求更高目标的意志,当醒悟过来的时候可能就跟这只蜜蜂一样,已经出不去了。


  离开草莓园,一条坑洼不平,略带一点儿缓坡的土路,出现在公路右侧。曲曲弯弯的土路一直延伸到河边,颠簸仿佛是它的专属特性,走在上面,恍惚间把记忆拉回了青葱年少的时光。


  我的老家就在离城二十多里的白河下游,那时的河滩很大,两人合抱的柳树随处可见。记得最大的一棵树是长在林场大院的机井旁,有三四个大人合抱那么粗。那时的河滩里柳树、杨树、洋槐树、竹子各自都有自己的领地。一到春天,漫天飞舞着如雪的柳絮、杨絮,草上、院子里、房顶上落满了白絮。蜜蜂在洋槐花旁嗡嗡嘤嘤,各种颜色的蝴蝶凑到一起用美妙的舞姿表达着心情,风儿一过沙沙作响的竹林,在这白河滩自成一景。人们在开荒地里辛勤地忙碌着,开荒地里种的最多的是花生,不怕涝。紧邻开荒地的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塘,它是白河流经这里形成的一道河汊。这里是鱼儿们的乐园,面对春天的美景,它们也不甘寂寞,时不时地跃出水面,一圈圈涟漪,惊碎了满河的金光。广阔的河滩是天然的牧场,一群群牛羊在那里悠闲地啃着青草,和天上的云彩一样,在这片河滩里飘来飘去。白河把它的富饶全给了沿岸的人们。


  白河展现给人们的也不全是仁慈,偶尔也会发发脾气。一发起水来,水面好几里宽,浑浊的黄水浩浩荡荡,发出低沉的呜呜声,夹杂着从上游冲下来的倒树、杂草,以势不可当的气魄,汹涌地向南奔去。没有浪花的水面打着旋,貌似很平稳,实则水很急,在它沿途的一切物什,它都想带走。有时候眼睁睁地看着地里的庄稼被一点点吞噬,住在河边的人们却无能为力。此时此刻,所有的人和物在河水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有被冲走的,就有被冲来的,失去的东西,白河有时候会以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弥补。去年白河水势很大,大水过后,白河发生了一些变化。曾经因为挖采河沙,河滩里遍布大大小小的沙坑,如一块块伤疤让人看了心里很不舒服。现在好了,小的沙坑不见了,大的沙坑变小了,取而代之的是广阔平坦的沙滩,曾经的满目疮痍在慢慢愈合,一如我们与大自然一点一点修复最初的关系。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有时的喜悦会来得猝不及防,河滩里有人在放风筝,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一双儿女。开阔的河滩,细软的沙地,是放风筝的理想场所。乘着风,线随着轮子的转动,一点儿一点儿被松开,风筝慢慢飞了起来。随着风筝一起飞上天空的,还有两个孩童幼小、良善、纯真的心灵。伴随着他们爽朗的笑声,远处的白河依旧不徐不疾地流着,流向远方,淌着父母般的疼爱。


  多么美好的一幅画啊,都是父母守护着自己的孩子。


编辑:顾清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