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 何曾有停息
鲁 钊
杨柳飘拂嫩枝,松柏抽出新针,又到清明时。先生的音容笑貌清晰如昨,时时浮现眼前,梦境亦常相见,白驹过隙,先生已离去三年多了,然思念何曾有停息。
鲁钊工作生活在先生身边,作为先生信任宠溺的弟子,绝好的纪念,是创作《二月河评传》。我压抑着折磨和思念,“扁舟惯听浪淘声”,荡漾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之河。
一叶扁舟大河,心与沧浪清。我发现荣光之下,苦难充斥。在先生成功的光环下,犹如沉敏机辩才智犀利的邬思道与扬州太守斗酒戏谑写下的诗句“苦苦苦苦苦皇天……”
先生的经历,怎一个“苦”字写得。诞即离母、婴幼窒息、险入狼腹、少年失恃、深山掘洞、塞外挖煤、水泡电击、密洞坍塌、卓苦创作、煤气中毒、各界攻讦、多次中风、倏忽辞世、污水续泼……在经受苦难之外,相伴唯有孤寂,江湖清绝孤雁独云。
南阳作家群中,多是“泥腿子”作家,“进城”成“家”后,无不西装革履,渐染“洋”气,倒是出身高干家庭的二月河,常着褴褛的背心,甚至赤膊大裤衩,光脚草鞋,毫不讲究衣着。这位干部子弟,竟吃得大苦,太行及东北深山掘洞,建国防工程,苦寒塞外地底挖煤,屡经电击塌顶,微笑承受。无论“抱风枪”或推“煤溜子”,他从破“四旧”的火堆中捡出《辞源》苦读,靠井巷倚煤堆,用头顶的矿灯映光读书,不认命、不懈怠、不放弃,浸苦没有迷失,矢志不渝,“多读书,读书总是好的”“像一只饿极的羊,见什么草只管猛啃”……他以十年的淬炼苦读,打造自我的坚忍勇毅、丰裕厚实。
在当年求新求变的时代,大众思想观念仍受束缚,先生苦思冥索人天之道,以峻绝之姿,站在时代高度,于冰凌尚未消融中探感春风,在船头迎风瞭望极远,胆壮心雄,敢为人先,虽然身在中原边城,却能放眼京都紫禁,坚持唯物史观,蕴积开拓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增强预见性创造性,拨开历史迷雾,审视岁月过往,肯定和正面叙述康熙大帝,惊天逆转为雍正翻案,继而鼎力为乾隆作传,如椽大笔著雄文,落霞三部天下叹。鸿篇巨制创中原文学纪录,成全国历史小说创作标本,开国内清宫戏先河,成后来星火燎原之势。
“唯皇史观”“颂扬帝王”“放弃为人民而歌的创作方向”“跪舔愚忠思想”……承受着个别评论者的无端污蔑攻讦,先生定力十足,“浊浪排空君莫怕,老夫惯看海潮生”。“上班时间带孩子”“用公家稿纸写小说”“整天钻故纸堆的憨货”“妄想出名成家”……单位领导的批评、同人的鄙视,他稳坐钓鱼台,哪管风浪起,按时上下班,做好分内之事。“三睡三起”“烟炙腕”“肘生茧”“顶斑秃”,呕心沥血焚膏继晷码字为生,宵衣旰食胼手胝足卓苦读写,他吃得苦中苦,孜孜矻矻,负重前行,自带给养装备,没有后勤保障,孤身穿越了13个撒哈拉沙漠(13本著作)。“即便是愈来愈强烈地意识到,命中注定是必死在沙漠里。‘知其不可而为之’,‘义之所在唯命是听耳’……”
“凡有柳井处,必读二月河。”成为当世“文坛八大家”,与金庸齐名的“南北二侠”,成为美国“最受读者欢迎的中国作家”“香港中学生最喜爱的作家”,作品入选“亚洲百年百部文学经典”“建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成为“中原文化名片”“南阳形象大使”。先生走出书斋,深入民间,但笑佳禾,想群众所想,替万民代言,向高层陈情农村苦农业难,为农民免皇粮除国税而呼吁。心贴弱势,体谅读书难,宽恕盗版。怜悯寒儒,倡议给作家去负减税。苦难历过报以甘甜,心中唯留空灵天真。先生芒鞋蓑衣任平生,曾结绳织草鞋,衬衫破了缝缝补补,十几年舍不得扔。五毛钱的大蒲扇,摇来摇去十余夏。至逝仍住公寓,一生无私产。透支健康以致数患中风等多种疾病,每分钱都浸透血汗来之不易,却在不声不响间捐献达二百万元之巨,且不让报道。捐工资设奖学金,资助师生数百名。先生登峰至巅,追求卓越,达作品、更达人品的卓越。
怀念是珍视,更为了追随和承继。矢志不渝、敢为人先、负重前行、追求卓越的二月河文学精神,历久弥香,让后人视为至珍,宣传弘扬光大。先生卓苦钟萃,汲古忘疲,学贯古今,渊渟岳峙,成为蕴奇纳珍的玉矿,让我辈不竭挖掘。当下,先生不讳,身体终结,二月河“学”开拓前行,方是不息的、最实际、最有意义和价值的纪念。
那年我彻夜守灵,陪伴“皇叔”的最后时刻,与兄妹们聊天,检讨与先生的关系,幸甚至哉,实为叔侄,情若父子,严比师生,交往知己,工作同仁,作文同道,言语忘年……有这许多纷萦藤缠的福缘,鲁钊深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是以,怀念没有停息,对先生的学习承继弘扬不敢停息。大河澄碧,我感恩涓滴洇润,得以不断收获文学的、人生的营养和启迪。
一棵禾苗的成长结实,得益于大地恩惠春风化雨。这些年,我努力做一点实在的事,虽无妙智,力所不逮,却一直在路上,不敢懈怠,祛羁绊,无挂碍,跋涉,求索,守心执念奋力。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我想,事虽小,做实了,就为南阳人文、中原文化乃至世界华文文学作出些微贡献。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关于南阳的文明探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