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出彩看唐河 |
唐河县:挑稳“金扁担” 让“饭碗”越端越牢
一场春雨过后,唐河县广袤的平畴沃野上,春风骀荡,绿浪起伏,茁壮的麦苗拔节生长,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唐河县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高政治站位,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严守耕地红线,抢抓强农惠农政策机遇,强化科技创新,狠抓稳粮增粮不放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粮大县、名县地位进一步彰显。
唐河熟,宛地足。唐河县素有“中原粮仓”之称,全县长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0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40万亩以上,总产130万吨以上,位居全国50强、全省第二位、全市第一位。2021年,唐河新增高标准农田20万亩,位居全市第一,总量达到137.5万亩。唐河县为中国人吃中国粮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守底线 拓增量
“攻守结合”勇担责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唐河县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采取“攻守结合”的办法,主动作为,拓耕地增量;坚守底线不动摇,保“耕地红线”,为产粮大县提供强力保障和支撑。
唐河县向存量要增量,深入挖潜,强力实施“空心村”整治,盘活土地资源,通过拆除废弃房屋、平整土地、坑塘改造和土地复垦,增加耕地面积,充分发挥土地效益。
在东王集乡、湖阳镇、毕店镇等地,以前的危旧房屋、闲置荒地、废旧坑塘通过整治复垦,变成了片片良田,土地得到了再利用,群众收益也随之增加。
“耕地红线”,是稳粮增粮的“基本底线”,不容碰触。为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唐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所有土地使用都不得以损害或影响粮食生产为前提。全县上下严守国家基本农田红线,从严制止和打击乱占耕地、破坏耕地、违法占地;全面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加大撂荒地、宜耕地、窑场地的开垦复垦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和粮田稳步增长。唐河县累计新增耕地40余万亩,其中近3年新增14万余亩。
增投入 固根基
农田升级促高效
高标准农田是稳粮增粮的基础。打造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井电配套、旱能浇、涝能排、防灾抗灾的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比重,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唐河县委、县政府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遵循。
唐河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格局,促进粮食生产高质高效、高产稳产。
科学规划。该县把规划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基础,精心组织,编制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保工程建设科学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效益。规划编制过程中,做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代表参与设计方案制定,使项目能够真正解决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切实问题。
精心组织。为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纪委、财政、农业农村、发改、水利、自然资源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高位推进。项目所在乡镇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乡镇党委书记主抓,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广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作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确保质量。为了确保项目的建设质量,严格按照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求,严把项目质量关,确保项目建成一处、使用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去年11月,组织开展了主题为“质量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风暴杯”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高了建设质量和项目管理水平,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建管并重。制定了规章制度,明确了农田建设工程管护按照“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制定工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建立政府监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和专业管护人员等实施的管护体系。
针对项目区农田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该县因地制宜、抓住关键、多措并举,把农田水利灌排工程摆在优先位置,实行水利、农业、道路、林业和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努力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至目前,唐河县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7.8亿元,县财政投入近1亿元,先后建设各类小型水利工程3.8万余处,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93.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7.7万亩。
密织网 强服务
科技兴粮提效益
在唐河县,靠科技抗风险、向科技要产量、凭科技保质量的“科技兴粮”理念深入人心。
唐河县在全县25个乡镇街道建立农业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又按片区建设了11个农技推广区域站,设立民间技物结合服务网点(站)86个,配套建立了配肥站、植保植检站、农药化肥监理站、种子管理站、新品种引试中心和24个农情测报站点,设立84处县、乡、村培训机构和43个实习基地,构建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零距离”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500场次以上,培训农民40万人次;全县新技术、新农艺的入户率达98%以上,良种覆盖率达100%。
唐河县发展有机小麦20万亩,在全省打响了唐河有机小麦品牌。发展特色红薯、高粱、花生等110万亩,开工建设红薯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育主体 重扶持
龙头擎起产业兴
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的持续,耕地由谁来种成为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的新课题。
唐河县委、县政府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措施,组织参观学习外地先进典型经验,鼓励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至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254家、家庭农场1976个,流转土地103万亩,开展土地托管服务235万亩,推动了粮食产业规模化经营转型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现代粮食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骨干力量。
唐河始终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加快小麦、玉米等粮食产业链开发,全面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围绕面粉和精制挂面加工,新上了贤德面粉、曹氏、百川等一批加工企业,全县小麦加工企业达到87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50万吨,是全县小麦总产量的近3倍,年加工能力居全省前列。围绕粮食副产品和玉米等粗粮加工,新上了六合、华泰、裕嘉3家饲料加工企业,使该县饲料加工企业达到9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饲料的生产加工,带动了县域畜牧业发展,间接提高了种粮效益。县财政累计投资567万元,在县中心城区和25个乡镇街道建成粮食交易市场27个,年吞吐量达45万吨以上,是豫西南地区最大的贸易基地。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唐河县将一如既往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当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争做现代农业的排头兵,用责任担当助力端稳中国饭碗,守护大国粮仓。”唐河县委书记贺迎说。(全媒体记者 张苗苗 陈 琼 特约记者 丰兴汉)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召速度”引领发展突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