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案头苦行僧——小记南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世伟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愿为案头苦行僧——小记南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世伟
作者:  姚全军

1.jpg

书法家 张世伟


  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南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南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南阳市卧龙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南阳金阳光文化传媒总监


  篆刻作品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png


17.png


  书法作品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艺术评论


愿为案头苦行僧

——小记南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世伟


  姚全军 南阳市生态文明促进会副秘书长


  苦行僧者,原为印度佛教中必须忍受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而坚持修行的人,引伸现在则是一旦认准了目标,哪怕是刀山火海也要永往为之,为目标而奋斗不懈。


  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坚持者,书法篆刻家张世伟先生便是这样的修行者。


  当今社会,书法家可分三类。一是职业书法家,以书法为生存,养家糊口,丰衣足食,全赖书法,把写字当营生,用作品换取钱财。二是专业书法家,以书法为工作,尊重书法,研究书法,多供职于专业机构,如书画院和各大院校,由政府供养,不为生活担忧,其作品少有迎合大众,多有个性。三是业余书法家,以书法为雅好,挥笔练字,修心养性,得闲就操笔,或临帖,或创作,不受条条框框所限,为爱好所写,为钟情而书,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张世伟先生应该属于第三类,但也不尽然。他担任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和南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及卧龙区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告诉我,他对书法事业和赏石界的贡献,不仅仅是个业余爱好。


  张世伟先生,字子易,1970年出生于河南荥阳,其家学渊源,祖父和父亲皆为高级知识分子,自幼受家庭熏陶,读书习字乃为日常功课,弱冠之年往往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苦练真草隶篆诸体书法,兼擅篆刻,喜藏书画,玩奇石。爱好中品出真谛,于生活中觉出高雅,年过不惑便成为南阳市书法界和观赏石界的代表人物。诗赞:


  玩石弄墨卧龙人,品玉挥毫子易君。


  浸心艺海四十载。悠然自得耻功名。


  楷似蝇头俱特色,起露锋棱收见针。


  草法跌宕龙蛇舞,掣电纵横势消魂。


  隶书没走寻常路,蚕头雁尾不入群。


  篆笔体正出新意,犹如玉箸古藤筋。


  篆刻更是小碟菜,刀生剑气石生云。


  持宝斗石走天下,星罗棋布各缤纷。


  雅石养眼也养志,养品养性贵养心。


  投身此道尽寂寞,欲知前路更难行。


  书法是道,道法自然。但道却是飘渺虚幻,迷离难寻。既如此,为什么书法人要知难而上求道呢?


  他认为:道不远人。


  他常说,人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生命,每个人来到世间,必然有来的理由和价值。而人应该自觉的拥有自我意识,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思想,安排自己的人生。


  那么,道,究竟在哪里?


  道就在我们的身边,在人的一举一动里,在人的喜怒哀乐间,在四维空间里,都可以感受到道的存在,是以无处不道,无时不道。只是寻常人视而不见罢了。


  有人说,艺术近道,书法艺术最接近道。道,可以让练书法的人有品味,有气质。


  去年,我有幸成为张世伟先生的师弟,能和师兄近距离地接触,耳濡目染,使得我这个懵懂门外汉,竟然对书法有所喜爱,增加了对书法的认知和了解。


  师兄的书法,是出于传统而归于当代人们的审美意思。如果说师兄少年成名,归功于早期的勤奋努力,那么中年的成就则是他对书法的独到理解和实践。我从他的小楷中能看到他谦谦君子心静如水,淡泊明志,云过天空而游戏三昧的人生境界。我见师兄的小楷作品,尺幅都不大,观兄之书如品摩诘之诗,观王维之画,如空谷幽兰,优雅从容,淡定天下,又如俊秀轻灵,小巧玲珑,宛若飘逸之少女,飘逸空灵,清净心境,干净用笔,耐人寻味。纵观古人小楷书法,或钟繇,或王宠,或文征明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数百年。书得于神者,其在净、在淡、在逸,心达清净自在之境,书亦得自然淡雅之境,故其韵致也典雅,共神采也悠远。而师兄的小楷作品,无论是风格上和行笔方法上,非钟非王亦非文,虽没有他们的影子,然而,不得不承认师兄的小楷作品,确确实实的是正宗的中国书法小楷作品。古人对小楷总结有几种格调,即古、雅、幽、静、灵等,虽然各有侧重,但细品之均可获得美妙的韵味,给欣赏者带来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审美愉悦。师兄的小楷作品既符合古人审美意趣,又符合现代人的美学标准。又观其大字温和闲雅有芳香扑鼻的感觉书卷气金石味十足。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她的意思是善用笔力的作品多风骨,是好作品,以此标准来看,师兄的小楷作品正是在卫夫人所说的多风骨的范围之内。同样,师兄的行草书,我的看法也是多力丰筋者。他的行草书作品取法不同寻常,往往是剑走偏锋,挥洒自如。字型左低右高,奇正相生,用笔率真无滞,任性流畅,章法布局匠心,搭配合理。个别不明就里的人,则偏见认为他的行草书非名门正派,不入主流,甚至建议他要从王羲之入手。师兄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天下人都写王字,会陷入一片和谐平静的死潭,试想在展厅里,在教材书里全是王字,将是什么样的结果?没有百花齐放,没有百家争鸣,中国书法的前程将会为之而断送。所以师兄另辟蹊径,放弃了火热朝天的王字书风,而选择了比较冷清的明清书法风格。明清书法的鲜明多样,是书法人的真情表露,他们不拒泥一笔一划的形式,侧重表现墨色的变化和章法的开合。当然现在行草书法的主流还是以王字为主,这也是无可置疑的现实,然而纵观古今行草书大家,都非王字范畴,而个个名震天下。如张旭的潇洒磊落,变幻莫测;怀素的奔放自如,一气呵成;王铎的畅快淋漓,横扫千军等等,无一不在彰显个性。我认为,一个称职的书法家,有责任有担当的书法家,就必须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感觉,写出自己的艺术。而不是在哗众取宠,步王羲之后尘,成为其复制品的抄写者。


  关于隶书,师兄更是在彰显着个性。他的隶书作品,吸以汉隶简帛的营养而又出乎于汉书的面貌,乍一看其隶书作品,亦隶亦楷亦行,也就是说有隶书的形貌,楷书的风骨和行书的笔意都兼而有之,这是难能可贵的面貌,更是一种境界,一般的书者,临张迁碑就是张迁,临石门颂就是石门颂,很难将所临过的书法特点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书写风格当中。写出自己的面貌,必须学会领悟,师兄在这方面的悟性确实很高,统观师兄隶书的线条,变化明显,取势险峻,结字造型也是特别,或正或倚,或轻或重,丝毫不受蚕头雁法则束缚,行笔迅捷,发力沉重,犹如壮士拔剑,神彩有致。


  师兄的篆刻成名很早,是南阳卧龙印社首批入会元老级别的人。印章刻得好,其前提必须篆书写得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他的篆书我见到的很少,就不再赘述。至于篆刻方面,我以前真不知道,师兄是深藏不露制印高手。去年出差到深圳,巧遇深圳书法人,才得知师兄早年曾跟随西泠印社副社长、海派篆刻大家韩天衡先生和孙慰祖先生习印,是大家高足,却深潜民间,果然是自古高人在民间啊!


  师兄也真是太低调了啊!


  当年李刚田大家欣然给世伟兄题斋号澄心堂,上书世伟小弟嘱,实落一段佳话。


  若不是偶然得之,我竟然会在佛跟前四下找佛,说来也惭愧,其实真佛就在眼前。所以回南阳后便求师兄为我治印二方,一则促使我明志在心,二则鞭策我继续学习,三则提醒我不断升华自身修养。篆刻艺术,是世界上公认的人最高级的艺术之一,是能使石头唱歌的伟大艺术,代表了世界美学的最高成就,在红白相间的方寸里,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宋朝才子秦观如此评价篆刻,“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侠气上云空”。师兄的篆刻出自于秦玺汉印,而他要生活在古城南阳,所以他印则是汉韵楚风,方寸之间,刀走凌厉,字若流云。


  古人云,见印如见人。印者,信也。师兄写字刻印更是在做人,他担任书协主席三任十多年,不显山不露水,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在书协工作中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不讲个人得失,为打造卧龙书协品牌和推动南阳书法宛军当好排头兵做出了突出贡献。


  师兄是个朴实的人,更是一个执着的人。他的执着不仅体现在艺术上、工作上,更体现在事业、生活、交友、公益等各个方面。


  他不停地塑造着自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