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话虎:看看文物上的“虎元素”》走进张衡博物馆
铜镜上的“龙虎”组合
宋代虎形瓷枕 全媒体记者 于 鸣 摄
虎被誉为“百兽之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正义、勇敢、威严的象征,因此古人形成了崇尚虎文化的民俗,留下许多含有虎元素的文物。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衡博物馆,感受绵延不绝的虎文化……
张衡博物馆珍藏有东汉时期的龙虎纹铜镜,这也是该馆馆藏铜镜中最能体现南阳地区汉代铜镜艺术水平的文物。圆形的铜镜直径9.3厘米、厚0.4厘米,圆钮,圆钮座,钮座外为高浮雕龙虎对峙,龙虎均张口吐舌,曲颈耸肩,面目狰狞可怖,其外饰一周短斜线纹带,镜缘饰一周栉齿纹和一周水波纹。镜体厚重,品相极佳,是东汉铜镜精品。龙和虎是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组合,一个升天入海,一个威猛无双,关于它们的成语“龙腾虎跃”“龙盘虎踞”等充满了力量感。张衡博物馆馆长黄迎光介绍说,浮雕龙虎图案,源于古代天文上的四象,古代占星术士以春分前后初昏的天象作为依据,把黄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划分为四个星座并想象成四神动物形象,《礼记·曲礼》中说,行军之方位“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用这四种旗帜,象征四神的威力,可以御四方,辟不祥,“古人将它铸造在铜镜上,有镇宅辟邪之意。龙虎镜是东汉时期铜镜的杰出代表,也是将高浮雕的铸镜工艺发挥到极致的一个镜种,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兴盛,尤其是铸造业的发展和繁荣,是考古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难得的实物。”
宋代虎形瓷枕是张衡博物馆珍藏的另一件虎元素文物,高9.2厘米,长25.4厘米,宽16.4厘米,上部为椭圆形绿黄色牡丹花枕面,其纹饰独具特色,中间下凹呈弧形;下部为一卧虎,虎呈正视状,眉目外凸,龇牙咧嘴,尾巴前伸。瓷枕在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最早出现于隋代,唐朝时开始大量生产,两宋及金、元时期最为鼎盛,明清时期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出现,瓷枕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黄迎光说,瓷枕最初只是用于陪葬的明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瓷枕成了去火明目、延年益寿、妆奁陪嫁、赠朋送友的首选夏令寝具,枕上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上诗句,逐渐从单纯的实用品转向了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虎在中国古代一直被视作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也被人们视为有灵性的保护神,具有驱魔避害等象征功能,为人们所敬畏。人们将瓷枕制成虎的形状,希冀镇宅辟邪、保佑平安。这件瓷枕承载了雕塑、绘画、虎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反映了我国宋代劳动人民的文化审美偏好与精神追求。”
除了龙虎纹铜镜、虎形瓷枕,张衡博物馆还珍藏不少有虎元素的明清字画,这座为纪念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而建的专题性博物馆,馆藏文物1178件,类别有石、陶、瓷、金银、铜铁、书画等,为了让大家更了解文物,该馆多次举办图片展,《张衡碑林》石刻及《张衡名言警句艺术石刻》基础陈列也已布展完成,“虎年春节在即,希望通过展示馆藏的与虎相关的文物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希望大家从传统文化根脉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黄迎光说。(全媒体记者 李 萍)
云悦读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年味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