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
于 杭
春节临近,村头巷尾乡村城市,弥散着越来越浓的过年的气氛,这也正应了鲁迅先生那经典的一句:毕竟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
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人们一边手忙脚乱地做着各种过年的准备,一边抱怨缺少年味儿。诚然,昔日那种张灯结彩、围炉炖肉、燃放鞭炮,一家人为一顿好吃好喝欢呼雀跃的过年气氛,确实没有那么浓郁了。
也许,这种看上去变淡了的年味儿,背后是年俗的变化。毕竟,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过年的方式发生些变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过去年底村子里“杀年猪”的年俗,如今早已成了记忆中的过去式了。
还有那流行了两千多年的放鞭炮,作为一种传统年俗,如今已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可谁又能否认,这年俗的不断变化不也是一种历史趋势呢?即便是在过去,放鞭炮、贴春联也是在不断变化中才慢慢定型的。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桃符到春联,形式上至少走了几百年,内容的变化就更不用说了,但它们表达的共同元素却又是一脉相承的。大约这种不变的传统,就是初心不改的年味儿吧! 本是根植于传统农耕文化的春节,随着一百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在工业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那些伴生于自给自足、手工作坊式的年俗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变化。过去老讲的“二十八把面发”,可是时下的城市中,又有多少家庭会真正坐下来发一盆面、蒸上一笼又白又煊软的过年馒头呢?连手工蒸馍都正在成为“非遗”,抱怨几声年味儿变淡了又何妨呢?现代化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便利的生活方式,也同样带来了过年风俗的变化。电话拜年、微信拜年取代了传统挨家挨户的拜年,现代的交通方式让过去的走亲戚更加快捷,市场经济又给如今的过年交往涂上了一层礼尚往来之外的色彩…… 其实在过去,同样的中国式过年,因为南北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年俗和过年的方式同样有着不小的差别。比如传统除夕的年夜饭,北方是饺子,南方是汤圆。不同的是食材,相同的是热乎团圆的过年气氛。
因风成俗,成风化俗。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只有一脉相承的传统。只要中国农历纪年的方式不变,中国人过年的传统就不会轻易改变。不管过年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谁也无法否认,春节是最具中国特色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血浓于水、刀割不断的文化渊源,“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过年为了团圆”仍是国人最大的心愿。这也正是春节强大的生命力所在。
或许,“年”的欢悦大半并不在于过年本身,而在于盼“年”的渴求,这种期盼源于人们对年序交替的礼敬,也是国人尊重自然传统的心理源头。过年,不只是时序的更替,也不只是吃吃喝喝,更不只是亲情交流,而是一种天人合一敬天畏地的传统,是对过去的告慰、对未来的期许,是国人情绪的一次集体宣泄。只要“年”能满足人们平素的无法实现的愿望,这“年”就是幸福的。只要人们对过年保持一种天然的礼敬,只要蕴含其中的辞旧迎新、善始善终、归零心态、重新出发、祈福美好、家国团圆、国泰民安的情怀没有改变,那种天南地北不约而同朝着一个节点忙碌的共同节奏,就是永远不变的年味儿的真谛所在吧!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小城故事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