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
鲁晓英
古桑从历史中走来,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
自小居住在乡下,与新野县城谈不上感情深厚。在我心里,新野就是一个没有感情色彩的符号,是一张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平面图,我的个人信息上有着它的烙印,却充当着它可有可无的过客。直到那天,我在一所校园里,见到那座微缩版古城和被它团团围住的桑树。
古城的城墙四四方方,长宽不足三米,青砖的颜色夹杂着古旧沧桑的灰,其上土垛凹凸形相连相守,城门用石碑镶嵌,整体极其小巧精致。城中央的桑树一看就是有不少年头的,粗壮的树身上斑斑驳驳地刻着岁月的痕迹。城墙内被禁锢的树体粗壮,却谨小慎微地紧抱一团,桑树高出城墙的部分,苍劲有力的虬枝肆意地向四周伸展,枝叶繁茂生机盎然,院墙外和二层小楼的空隙被它遮蔽得密不透风。
它静静地立着,有风时枝叶飒飒,无风时岿然不动。在这动与不动中,我强烈地感觉到,有一股强劲的力量即将呼啸着穿墙而过。我忍不住伸出手抚摸那遮天蔽日的枝丫,一刹那间,它的脉搏在我的指间鲜活地跳动起来,我随着它步入那个久远的时空,感受着它传递过来的情绪和情感。
在那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诸侯并立,群英奋起,众英豪持金戈骑铁马,于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中运筹帷幄谋生路,上演出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关公植汉桑等一幕幕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英雄传说。然而这一切都抵不过似水流年,千年前的烽烟散尽后,所有的是非成败盛衰荣辱,都随着时代变迁,湮灭在历史的黄尘古道中。只有这些意念和情愫,却依然与古桑纠缠、融合,向每一个留意到它的人传递那个时代的回声,诉求它的辉煌和典故。
古桑像是沉淀历史传达信息的鸿雁,却披着历史的尘埃,冠着世界上最小城的名号,委委屈屈地蜷缩在狭小的角落里。我为它感到不值。
幸运的是,政府还是发现了这颗蒙尘的明珠。那年,那个以桑树为名的小学校园被迁到了别处,桑树周围的民房拆除,小城墙和古桑有了呼吸的空间;又过了几年,这里以古桑为中心,浓缩千年历史积淀,仿汉代建筑修建了遗迹公园,汉阙、白墙、青瓦与古树一体的汉桑城公园,成为新野的名片,免费向游客开放。
古桑从历史中走来,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这让我迫切想更多更深地了解古桑之外的新野。于是我从古桑深处走来,沿着悠长的小巷,在木梳背街听一柏二石四眼井的传说;我仰望挂剑树,遥想刘皇叔闻鸡起舞的风姿;我踏上巍峨壮观的议事台,想象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如何观天象望气脉,安抚西南;我在汉画馆抚摸汉画像砖,从纹络笔力上,探寻它经受的风霜坎坷;我漫步在弥漫着四季花香的白河湿地公园,在一千多米长的高铁快速通道特大桥上,俯瞰小城夜色,体会着通往外界的欣喜……
穿行在繁华喧嚣的街道,流连在幽深小巷的篱笆小院,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心中的小城,已经由一个无棱无角的二维平面,上升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三维立体。纵横交错的大路小巷是它坚硬的骨骼,把小城高高壮壮地撑起来;四通八达的大河小流是它蓄满血液的动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流到哪里,哪里就气韵生动了;历史古迹和各处景物则是它的脉络,描画着骨骼和血液,滋润养育着它的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一处通,百处通,一处旺,百事兴。
作为小城的记忆,古桑和其他事事物物一样,随着城市新陈代谢叠加出厚重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的灵魂与小城的血脉相互成就互相传承,而我,在小城悄悄住进心里的同时,也走进了小城,成为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虎年话虎:看看文物上的“虎元素”》走进南阳市文研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