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泽:抄校“南阳历史” 深情报桑梓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丁福泽:抄校“南阳历史” 深情报桑梓
作者:  吴晓辉

36年前,南阳籍在京人士丁福泽历时6个多月抄校清·嘉庆《南阳府志》

抄校“南阳历史” 深情报桑梓


1.jpg

手抄《南阳府志》

  在南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地情资料室内,珍藏着一套志书——清·嘉庆《南阳府志》手抄版。这套书是南阳籍在京人士丁福泽36年前历时6个多月抄校而成的,方正的小格内工整的字迹,书写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传承,一腔深情。

2.jpg

清·嘉庆《南阳府志》

  史籍佚失  多方寻宝

  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由于朝代更替、历史局限等原因,南阳的地上文物湮灭殆尽,各类典籍、文献佚失难寻,东汉之后各代的方志已无可稽考。据《大元一统志》《永乐大典》的记载,元朝时的南阳亦曾修志,可惜早已佚失。明清两代是修志的高峰期,大都是官方组织编修地方志。即使如此,能够保存并留传下来的志书也极少,绝大部分遗失或散落在民间。

  20世纪80年代,南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成立之初,便展开了旧志整理工作,但搜集到的旧志很少。1985年,市史志办得知首都图书馆存有一套清朝嘉庆年间编纂的《南阳府志》,如获至宝,决定复制一套作为资料保存。

  市史志办经过多方联系,找到南阳籍在京人士丁福泽。丁福泽是宛城区茶庵乡人,1949年7月考入武汉中原大学,1949年12月,空军选飞行员,他被选中,入哈尔滨空军第一航校学习,长期在空军部队工作,因病离休后,在北京定居。他得知市史志办的想法后,抱着对家乡深深的热爱,爽快答应。

  数月耕耘  志书成册

  1985年春,丁福泽到首都图书馆后,看到的清嘉庆十二年《南阳府志》印制不良、字迹模糊,存在缺页、错页、错序等问题,受当时复印技术限制,恐复印后更难辨认、不能使用,丁福泽决定在图书馆手抄《南阳府志》。

  手抄古志,难度可想而知,不仅是体力上的劳动,更多的是对古代汉字、用词等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特别是繁体字,更不能有差错。丁福泽对照康熙三十二年《南阳府志》,采用相互印证的方式进行校订,辨别疑似、补充缺漏、理顺页次。

  当时,丁福泽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并不算太好,为了赶进度,他早上吃过饭后,就带上馒头,中午就在图书馆里吃馒头、喝开水,争分夺秒抄志书。历时6个多月,他完成了校订抄写。该手抄版共6卷,分别为舆地、建置、赋役志、官师志、人物志和艺文志,共1700多页。在编后记中,他谦虚地写道:虽非尽善,亦庶几无大差矣,一则应撰新志之需,一则效微薄于桑梓也。

  翰墨飘香  史志留名

  丁福泽一生勤奋工作,待人诚恳,生活简朴,志存高远,以己之才学,在离休后仍努力为社会作贡献。他关心子侄学习,对乡邻、友人慷慨相助,对家乡满怀深情,为乡邻致富出谋划策,倾囊相助。在家乡,有人称他为“才子”,有人叫他“领头雁”。他是茶庵乡“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飞行员”。在他的笔下,留存的史料涉及国家及乡村、地方及部队,共百万字。

  有一些人,他们潜心笔耕、不计名利;有一些人,他们润物无声、成风化人。丁福泽就是这种人,他是文化的守望者、记录者和传播者,站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传承文明,为盛世添彩。(通讯员 吴晓辉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