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不屈 与山河同在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
桐柏县回龙乡榨楼村,1938年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抗日后方基地。(资料图片)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76年前的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在中国等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投降。之后,每年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值得纪念。从1931年到1945年,一场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以中国人民的最终胜利彻底结束。
1938年9月30日,彭雪枫率兵誓师东征。(资料图片)
勿忘国殇
今天,我们纪念胜利,更是为了铭记历史,不忘国殇。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夏大地,6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3500万以上同胞伤亡,4万万人民被压迫,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惨绝人寰的灾难。
那时的中国,烽火岁月山河飘摇,苍生蒙难家国难安。地处中原腹地的南阳,也遭受了亘古未有的大灾难。从1939年开始,日军先后5次侵犯南阳,并于1945年5月占领南阳全境。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罪行滔天。
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一组组数据和一篇篇翔实的调查资料,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灭绝人性:日军先后出动2000余架次飞机,轰炸南阳200多次,据南阳、桐柏、内乡、镇平、唐河、方城、邓县(今邓州市)、新野等县的不完全统计,日军共炸死炸伤无辜群众6000余人,炸毁房屋3.2万间,毁坏财物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至1945年被杀害人民群众4万余人,烧毁房屋78万多间,损失粮食739万多石,耕畜13万多头。
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任意残杀南阳群众,制造大量惨案:不仅在西王营村残杀和活埋27人,还在内乡城郊清凉庙村,将8名村民开肠破肚,更在镇平县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时庄惨案,枪杀4人,把32名村民关进一间牛屋活活烧死,随后又放火焚烧全村。日军还在桐柏的小汪庄村,将村民聂大嘴的头皮刺破灌上水银,活活将其剥皮致死;对付无辜群众,除了枪毙、砍头、刀刺、活埋外,还无所不用其极,使用剖腹、剥皮、火烧、水溺、油炸、汽车轧、狼狗咬、放毒气、撒细菌等手段,肆意蹂躏百姓,疯狂凌辱妇女,日军之残暴、无以复加,禽兽不如。
父子四人齐参军。(资料图片)
光复河山
面对外敌入侵,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重,同国民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彭雪枫将军在竹沟创建新四军游击队,中共特别党员何基沣将军在桐柏创建“七七工作团”。这些部队组建后,开赴抗日前线,分别为新四军二师、四师、五师的骨干力量,在华中战场屡建奇功。
与此同时,南阳共产党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全面抗战,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成为南阳抗战的中流砥柱。
不屈的南阳儿女,更是奋起抗击,唐白河畔,伏牛山下,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宛南抗日游击队长许子和、内乡双枪女英雄方秀芝、夺刀连杀三个来犯日军的邓县(今邓州市)夏集村民陈合令以及一连打死5名日军的乔玉章、乔作营父子……正是有了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中华儿女,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淬炼中,在一个个生与死的战场上,在国难当头挺起民族的脊梁,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保卫家园、保卫河山的长城,用生命和鲜血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凯歌。
1945年8月19日上午10时,中国军队在南阳西峡口阵地上的最后一枪,击落了日本帝国的旭日旗,日落西峡口,胜利降下抗日战争的帷幕,这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
14年艰苦卓绝,可歌可泣;14年气壮山河,彪炳千秋。整整14年的顽强抗击,胜利来之不易!
如今的榨楼,“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务抗日”的标语清晰可见。全媒体记者 杨青晓 摄
精神重塑
抗战胜利不仅是河山光复,更是精神重塑。
残酷的战争锤炼了民族精神,苦难的烈火焚炼出真金。中华儿女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更是达到空前高度。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能激发全民族共同的奋争和反抗,这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纪念,是为了永不忘却;铭记,是为了新的出发。
如今,76年过去了,历史的硝烟早已经散去。今天,我们谴责侵略者的残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
今天,请允许我们用最崇高的敬意,还原这份属于民族脊梁们的荣耀,也让我们每个中国人,把这个伟大的日子,铭记于心,践之于行,在新时代的奋进之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全媒体记者 杨青晓)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国网南阳供电公司:提速业务办理 优化营商环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