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周同宾的“四个坚持”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夏廷献:周同宾的“四个坚持”
作者:  夏廷献

1.webp.jpg

图/周同宾先生


  【编者按】


  令人敬仰的周同宾先生2021年7月1日走了。


  这两天,怀念周先生的文章、诗词、联语很多,充分说明了周先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本平台特发在京南阳人夏廷献先生撰写的追忆文章《周同宾的“四个坚持”》。作者从感情和理性的结合上,回忆了与周先生半个多世纪的交往,陈述和分析了周先生“四个坚持”的表现和缘由,是一篇有温度有深度的回忆文章;一篇可以启发后学发扬“周同宾精神”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持走到底的文章。


周同宾的“四个坚持”

作者/夏廷献


  “周同宾先生走了。”


  2021年7月2日一大早,南阳一位青年朋友发来了这触目惊心的七个黑字。


  我不大相信。掐指算来,先生刚过81岁生日不到三个月,前两天的6月29日,我还看到朋友发来的的周先生和挚友在一起活动的照片。先生还是那样精神矍铄,同挚友分别时,还来了个西式的拥抱……这才刚过去2天,怎么就走了?


  上午,在不安的心情中,看到了南阳一位乡友在网上发的讣告:


  南阳著名作家周同宾去世


  我国著名散文作家、南阳市作协原副主席、民进南阳市委会副主委周同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21年7月1日逝世,享年81岁。


  周同宾,真的走了。


  我所认识和敬仰的周先生真的走了,连个招呼都没有打,就悄没声地走了。想必先生是带着“白河桥”牌香烟、掂着“赊店老酒”、 迈着优雅步子走的。


  周先生走了。留下了“一级作家”头衔走了;留下了等身著作走了;留下了好人名声走了。


  回忆半个多世纪的交往,周同宾的“四个坚持”,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一, 坚持在文学道路上走到底


  文学之路是一条艰难困苦之路,是一条付出了巨大努力未必有理想成果之路,一条似乎永远走不到终点看不见曙光的路。真正在这条路上走到底的文学青年很少很少。


  1963年秋季,南阳县文化馆,在县政府对面大礼堂会议室,召开了全县业余作者座谈会,交流业余创作情况,研究如何推进全县业余文学创作。主持人请时任瓦店中学老师、有作品发表的周同宾在会上谈了写作体会。本人有幸与会,结识了身躯高瘦、目光炯炯、态度谦逊、轻声细语、时年22岁、风华正茂的周同宾老师。


  参加那次座谈会的业余作者,大约有30人,多为中青年。如今58年过去了,我所知道的,只有周老师还在开往文坛圣殿的列车上,其他人因各种原因都先后下车和转车了。


  周先生在非正常年代也曾因写作遭受过磨难和摧残,但他心无旁骛,俯仰天地,无怨无悔,为农民代言的使命、用散文描写农村画卷的担当,始终自觉扛在瘦弱的肩上,排除干扰,砥砺前行,越战越勇。没有对文学创作的痴迷、博大的胸怀、非凡的定力是做不到的。他有文化,会写作,人缘好,谋一个行政官员差事,一点没有问题,也会干得很好,但他守住了以创作安身立命的初心,从未动摇。1995年他54岁时,被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他已经从事文学创作30多年的充分肯定和褒奖。


  二, 坚持在散文写作上走到底


  文学创作的武器有十八般,周同宾选择并毕生坚持使用的是好像没有什么“震撼力”的散文。很多人不理解。同宾走后,我大侄子发来微信说:“周同宾是‘南阳第一作家’,但没有写出像陈忠实《白鹿原》那样的长篇巨著,令人遗憾。他是有这个实力的。”


  是的,周同宾的深厚学养、丰富阅历、敏锐眼光、老辣文笔,完全具有写一两部反映南阳农村生活长篇小说的实力。据说,早些年,也有人劝他写写长篇。但他没有动心,没有改弦易张。坚持一门心思写散文,以寻找美、发现美、写作美的眼光,把斑斓驳杂、纷纭多变的时代生活用散文表现了出来,把散文这个武器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其主要特点是:


  (1)篇幅短信息量大——可读性极强;

  (2)思想极其深邃——给读者以人生启发;

  (3)语言土得掉渣——富有特殊音乐感;

  (4)画面生动幽默——风味浓郁,悦目泪目;

  (5)感情清纯真挚——极富亲和力感染力。


  他的一些散文被《读者》《东西南北》《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书摘》转载;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单位编选的全国性散文选集、散文年鉴,还有多篇被译为英文、西班牙文介绍到海外,影响深远广大。其中的散文集《皇天后土——99个农民说人生》,1998年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奖。他在散文创作道路上,提炼出了“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不人云亦云”的经验,创造了一种具有深刻思想和鲜明风格的“周同宾散文模式”。被业界和社会公认为“散文大家”——这是全国范围少有的。他在散文创作道路上,竖起了一个个里程碑,书写了“一个人的编年史”。从这个角度说,他在散文创作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创性贡献,不亚于写一两部长篇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三,坚持咬住农村题材走到底


  散文题材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周同宾从事创作60年,坚持咬住农村题材,始终不渝,终老不悔。也有人不解,觉得有点“窄了”。笔者倒觉得这是周先生大胸怀、大智慧、大手笔的体现,是他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体现。


  一个人幼年、少年生活在什么地方,地理,气象、语言、风俗、穿衣、吃饭、住房、玩耍等等,影响终生,决定人成年后的行为和爱好。哪怕是一种食物的味道(例如芝麻叶面条),也是记忆终生怀念终生的。周同宾出生在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祖辈是农民。他成年后虽然进入了城市,但对农村农民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厚感情,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熟悉农村,熟悉农民。他最初的作品就是写农村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笔随农村沧桑变化而挥动,心随着农民的喜怒哀乐而跳动,脚步走遍了南阳大地,耳朵倾听过无数个农民普通的传奇的“底层故事”。《皇天后土》中,请99个农民说自己的人生故事,其深入采访、独特手法、广博内涵、社会影响,可谓全国第一!得鲁迅文学大奖是实至名归。2009年的作品《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讲述了他儿时在乡村经历过的人、事、情、景,都是过去全国的散文作品中没有见过的内容。他匠心独运,把散存在农家的草筐、草篓、木犁、木耙等农具的灵魂展现出来,诠释了中原原始、古朴、自然的农耕文明, 揭示了南阳盆地农耕文化的特点。有人说,不读周同宾的散文,就不能真正了解农村,不能真正了解农民。我深以为然。


  周同宾先生。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一辈子坚持咬住农村题材深入开掘,展露才华,抒发感情,不禁使我想起了清代郑板桥那首《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周同宾正是这样一棵扎根于南阳农村大地四季常青的筋竹、金竹!


  四,坚持把好人好文做到底


  人品,文品,始终是说不完的话题,始终是传统文化中衡量一个文人的“标准”。周同宾人品文品皆好,是文人中的“极品”,是可以进入“先贤祠”的。


  我注意到,凡是接触过周同宾的人,都被他质朴的态度、谦和的精神、亲切的作风、渊博的知识、平实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所折服。不少年轻作者,以结识周同宾先生为荣幸。


  说起来,周同宾也是有“头衔”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南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是位吃皇粮的“官员”。但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始终使用“周同宾”这个本名,本色为人、本色为文,坚持做好人,写好文,对后学不遗余力扶持提携,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人教育人。他以 “人实在厚道、文朴实老道”享誉文坛。是“南阳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之一。我接触到的南阳老中青文人,提到周同宾先生,都是高山仰止的神态,没有一个有半句微词的。


  伟人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周同宾先生坚持一辈子做好人写好文,真难!但他做到了。这在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滑坡、文坛雾霾弥漫小丑跳梁的当代,非常难得,非常不容易!从这一点上说,我觉得周同宾就是毛主席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周同宾先生走了,在与病魔做斗争后走了……


  祝愿周宾先生一路走好。到了天国后,把烟戒了吧。


2021年7月4日于北京


附录


追忆周同宾之一


  十多年前,周同宾先生所在的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诗人陈涛、赵阳夫妇,为追思毕生从事教育的母亲,办了一个“兰馨书院”,询问我如何办好。我回答说:书院要打起本村走出的著名作家周同宾大旗,弘扬乡土文化 。我说,“兰馨书院”既然建在周同宾从小生活的周庄,又有“农耕文明展馆”老物件的展示,正是周同宾乡土散文内容的真实体现,也是中原农耕文明的现实记载。所以,要加强宣传同宾文化,扩大影响力。可以在前期设立周同宾读书奖的基础上,不定期举办周同宾散文研讨会、读者见面会、邀约乡邻及专家举办电视访谈会、追踪99个农民后代后续生活展示会、在周庄村学生中设立“兰馨杯”或“同宾杯”作文比赛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同宾文化宣传活动,每一期的《兰馨阅读》用更大的篇幅刊登周同宾文章及鉴赏,传播他的作品,传播农耕文明,让农民成为“文化周庄”的主角,让周同宾文化在周庄落地生根,播及他地。


  我曾经慕名参观过周庄周同宾故居——一座已经破旧摇摇欲坠的砖瓦房,当时已经在修缮了。近年在微信上看到,周同宾故居,已经修好,办起了二月河题署的“同宾书屋”,挺好!相信这个富有创意和实效的书屋,会越办越好——这是对同宾先生最好的纪念。


追忆周同宾之二


  周同宾先在南阳市北关南阳县政府大院、后在南阳大市工作时,和我有书信来往。这两天翻箱倒柜,只在旧电脑里找到了以下我写给他的一封信底稿。


同宾先生:近好!


  您寄来的五本大作(《皇天后土》《远村风景》《文心春秋》《浮生踪迹》《古典的原野》)收到,谢谢!


  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一言难表。


  (注:《皇天后土》出版时,没有惊动你,我已从新华书店购买,研读再三。觉得是一本可以获大奖的好书。你现在签名赠我,更有意义。)


  我想起了“文无定法”的格言,狗尾续貂一句:体有多裁。先生的散文蕴涵了多种体裁。我从中看到了小说,看到了杂文,看到了戏剧,看到了诗歌,看到了影视,看到了绘画……


  读先生的散文,是一种精神享受,使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老家的父老乡亲和“粘脚系心”的黑土地……


  来而不往非礼也。想了想,给先生刻一套印章略表谢意。从先生的文章中,得知已经有人使用了这种方式,且从大作扉页的题署中也看到了先生已经有一方不大的朱文名章。但我考虑,“成套”的印章,你不一定有。于是,不计工拙,不计料次,刻了一套6枚印章,现寄上,请笑纳。


  此致


敬礼


  夏廷献

  2005年9月9日


  附:印兑效果


  一、名章


  1、周同宾印 (大、白文)

  2、周同宾印 (中、朱文)

  3、周同宾印 (小、白文)


  二、藏书章 (白文)


  三、赠书章


  1、周同宾赠书 (朱文)

  2、无尘居主人赠书(白文)


追忆周同宾之三


  2007年9月的一天下午,白万献老师热情地带领我去南阳白河南边一个连片自建的住宅小区里,看望当年66岁的周同宾先生。先生在书房高兴地接待了我们。以下是当时拍摄的照片。


2.webp.jpg

图/热情洋溢侃侃而谈的周同宾


3.webp.jpg

图/亲切交流中倾听的周同宾


4.webp.jpg

图/周同宾拿出自己著作准备签名相赠


5.webp.jpg

图/周同宾·白万献·本文作者在书房里书架前合影留念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周同宾先生二三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