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宾先生二三事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周同宾先生二三事
作者:  郑长春

周同宾先生二三事

郑长春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林林总总能让人记住的没几个,能让人摸着良心说好的,更是少之又少。在我的记忆中,南阳作家周同宾先生,就是这少数几个中最让人难忘和感动的一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常常让人感恩戴德的老者,却突然因病离我们而去了。恍然间,真是让人有些接受不了。于是,先生的音容笑貌,便如过电影般在脑际清晰闪现……

  有三件事,虽时多年,我却记忆犹新,每每想起,心底就会涌起阵阵温暖。

  2002年初,北京一家出版社签约,要出我的一本散文集,稿件都审核过了,就差一个序言。按出版社编辑的意思,让我找一位名家写个序,这样等书出来后也可多点销路。才从大学毕业,在西安人生地不熟的我,一下子头蒙了。到哪里找名家呢?尽管偌大的西安城有几个作家名气很大,可是我并不熟悉,怎能轻易地登门造访求人作序。

  想来想去,我还是决定从老家找一位文化名人去写。于是,就将厚厚的一沓文稿装进牛皮纸信封中,让来西安办事的《南阳日报》原副总编陈醒民老师带回家,帮我在南阳找一个有分量、有影响的作家写个序。

  陈老师虽然从事媒体工作,但也酷爱文学,我们是忘年交,他欣然应许说回到南阳就办此事,保证我满意。他到南阳第二天就给我打来电话说,已将文稿转到了著名散文家周同宾先生处。

  周先生的大名,我是知道的,那时他的散文集《皇天后土——99个农民说人生》已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他和著名作家乔典运、二月河等,被誉为“南阳作家群的领军人物”。而且我还知道,他的老家大冯营离我出生的村子小冯营并不太远。

  但问题是,远在西安的我却从没和周同宾先生联系过,这怎么行呢?况且他那么忙,身体又不好?

  我正为出版社催要序言的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时,2003年1月22日晚,我突然接到来自老家南阳的座机电话,里面是个温和的男中音,说他叫周同宾,在南阳文联上班,好友陈醒民老师送来的文稿已看完,遵嘱专门写了一篇序言,让我把详细通联地址说一下,以便挂号邮寄。

  我当时又惊又喜,一下子激动得热泪盈眶。我支支吾吾,想再说一些感谢的话,却被周先生婉言接上了话头:“你的作品很有才气,一个人在外打拼不容易,这部书稿非常厚重,不单是纸和字的分量,你啥时回南阳,到家里来坐。”

  听那口吻,根本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反倒像个邻家语重心长的农村长者。

  这是周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

  第二件事是2007年9月21日,我的报告文学作品《揭秘孙光》在南阳举行首发仪式。这本是我与陕西著名书画家孙光策划的一场文化交流活动,计划是在南都宾馆,叫几个文朋诗友和书画界同行,大家坐到一起开个小型座谈会,然后中午一起吃个饭,联络一下感情。

  一大早,画家孙光对我说,他看过周同宾先生的文章,对周先生的作品和人品很欣赏,能不能趁这个机会见一下,最好再叫个文化界的领导听听他们的声音。

  恭敬不如从命,毕竟画家孙光先生也是第一次到南阳来,我就答应了,当下给周同宾先生打了一个电话,没想到刚吃过早饭的周先生非常高兴,欣然应许,并爽快地说,他和王遂河主席一起去。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就在座谈会即将开始时,宾馆服务员匆匆忙忙带着两个人走来。通过主持人介绍,才知道一个是时任南阳市文联主席的王遂河先生,一个就是我未曾谋过面却一见如故的著名作家周同宾先生。两位前辈一进门,在座的文朋诗友忙躬身鼓掌欢迎,大家瞬间静下来。

  “以后再有这样的活动早点说,我们也好准备一下,你看这……要不是你回来,我就去医院看病去了。”周先生坐下来,真诚而亲切地望着我,语气里带着几许关爱、几许歉疚,说得我当时很不好意思,但心里还是暖烘烘的,心想,有两位文学前辈在,活动一定会圆满成功。

  结果,正如所料,作品首发式在周同宾先生和王遂河主席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良好反响。在回西安途中,画家孙光一直由衷地赞叹说:“看来,你们南阳作家群真是名不虚传,非常团结,相当关心新一代作家的成长,这在别的地方是不多见的!”

  去年11月底,一位南阳文友微信告诉我,在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周同宾先生的老家,将举行同宾旧居揭馆仪式,希望我能代表家乡走出的文学青年,为同宾旧居写点东西。当时,我就热血沸腾,立马想到了四个字:“德艺双馨”。

  在我看来,这四个字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只有像周同宾先生这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品学兼优者,才能配得上这几个字。

  于是,我兴致盎然铺纸蘸墨,一挥而就。可是,当我用快递发到南阳后,才发现我在落款时,把“旧居”写成了“故居”。这一字之差,可是天壤之别啊。

  旧居是在世者过去的住房,而故居,则为去世者曾经住过的房子。周先生还健在,不管怎样,用“故居”一词是不妥的。我急得满身冷汗。

  于是,忙给周同宾先生打电话,表示歉意,并向其解释不要在意,赶快把那张字扔掉,免得贻笑大方,马上给他另写一幅寄去。

  没想到,周同宾先生早已看淡生死,并不介意一“居”之别,接到电话后,呵呵一笑说:“人总是要死的,谁都有那一天,你平时上班也那么忙,写一张还要找地方寄,也不容易,这一张先留着,等我不在了,再挂上不是正好吗?”

  听到周先生如此坦荡的肺腑之言,我那颗不安的心才算平静下来。

  一代文坛大家啊,不仅有大气的作品,还有崇高的人格。可以说,周先生的谦虚谨慎,周先生的慈悲善良,周先生的宽容大度,周先生的质朴文风,已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不,是几代人,甚至更广远。

  如今,皇天后土在,斯人已独去。我哭,我痛,全化作两行清泪寄哀思,全化为力量继遗志。有先生的文章在,我不孤矣;有先生的精神在,故乡幸哉!

  心怀慈善,文化众生,总会有人记得你的好!

  周同宾先生千古!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文化的不朽化石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