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不朽化石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文化的不朽化石
作者:  鲁钊

文化的不朽化石

鲁 钊


  南阳的文学大树,任时光漫漶,正一株株老去,经岁月的泥石流掩藏,隐入大地。周同宾老师这棵散文之树,也不堪病魔袭扰,倒下了。

  人终归要离去,但周老师,在南阳作家群,在全国散文界,在中国文坛,葳蕤数十年,即使葱郁不再,会与皇天后土融汇一起,经过岁月的浸入、析出、沉淀,成为音如磬坚若钢、色像璃润似玉的化石,永远的、珍贵的、不朽的、文化的化石。我相信。

  周老师专事散文默默笔耕,一如笔下沉寂恬淡的中原农民,其作多取材乡村,篇幅短小精悍,语言老到,满篇跃动沧桑画面,深情关注农村沧桑变革,农民的心路历程,以深邃的理性,冷静慎察当下的乡村和农民。为乡野生活写照,为草根一族传神。他的散文的神就是乡,对乡土深情回望与真实记录:土地花草庄稼人;骡马瘦驴农家戏……他的心永在农村,时时切切牵挂。他为远去的乡土文化作挽歌,为农村在社会洪流中的滞后作批判,为一个个在现代文明映衬下的农民形象作传记,尤其令中外文坛所印象深刻的,是对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土壤中所孕育出的狭隘、自私、嫉妒、守旧等小农意识的展示与批判。这种不是居高临下的垂询,而是平视的絮叨和提醒,凝聚着他绵长的乡恋。乡情乡韵乡思乡愁与“鲁迅文学奖”——站到了散文的顶峰,成为中国散文与世界文学对话的一张名片,成为一棵枝繁叶荣硕果累累的大树。

  这棵大树,如今透析成了化石。

  我沐浴在了这块如玉化石的莹洁中,感受到了他的馨香温润。

  周老师的为人,让人感怀至深。我与老师的交往有30多年了。上世纪90年代末,我军旅山西,与晋省主要是太原文艺界的师友往来密切。记得周老师在晋的朋友很多,太原日报社双塔文学周刊卢有泉编辑是其中一位,我与卢兄亦是好友。卢编辑专程到南阳采访二月河、周同宾等人及约稿,后在《太原日报》刊发了南阳作家系列。卢在宛时,就吃住周宅,照顾分外体贴温馨,让卢念念不忘,与我多次提及,我就在与周老师的信中转达了问候,周老师即回音呼我“鲁钊小友”。多年后转业回宛,与周老师初聚,我又提及此事,周老师依然印象清晰。

  跻身南阳文学界,我为卧龙作协服务,凡作协有活动,邀请一下,周老师就满口答应,蹒跚而来,讲话、勉励,不厌其烦应邀签字、合影留念,青年作家们欢欣鼓舞。有时外地文友来宛,想请老师相陪,面对这纷至沓来的打扰,周老师一般也不让我为难。卧龙作协及二月河研究学会在二月河去世百日、首个清明节之际,举办缅怀先生的专场读书和追思会,周老师在有重要活动必须出席的情况下,率先前来参加,并真挚讲话,其言谆谆,其语切切,感动得我泪洒当场,今天思来,仍旧凝噎难语。

  今年牛年,我向周老师发了信息“祥牛迎青,福满青天。鲁钊在内乡县师岗镇美丽丰饶的永青山下,青青(轻轻)道祝福,道不青(清)心中的千言万语,祝您青影飘逸,青春不老,步踏青云,拖紫垂青,青胜于蓝,青枝绿叶,青山不倒,永葆青春,炉火纯青,留名丹青。新年情好!”周老师很快回信“谢谢诗一样的祝福,拜年啦!”没想到仅半年时间,周老师青山崩摧,让人猝不及防,无法接受。

  大树汇入皇天后土,已然石化成玉。岁月中的深沉淬炼,数十年的勤奋笔耕,使这块晶莹剔透的化石,蕴藏太多的人文密码,让南阳文学,中原农耕文化,中国散文,甚至农业农村农民的研究者,全身心去承继,去致敬,去研究,去感悟。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有风窗前过 一枕文脉香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