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舞台搬到田间地头,把戏唱到群众家门口
乡村文化振兴 南阳豫剧在前行
“为了大调水,为了早迁安。为了京津冀,为了大家园,咱们携起手来齐向前,丹水情深舍家为国奔赴新家园……”这两天,南阳市豫剧团又开始在南水北调干部学院演出大型现代豫剧《丹水情》,观看《丹水情》已成为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学员的必修课之一。
戏曲艺术在弘扬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在乡村,在社区,在学校多元化课堂上,南阳市豫剧团始终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事业、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的责任,行走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教化育人的大路上……
文化振兴
老艺术焕发新活力
不久前,南阳市豫剧团原创大型古装豫剧《卧龙岗上》荣获河南省第十五届戏剧大赛“河南文华优秀剧目奖”。《卧龙岗上》是配合卧龙岗文化园建设工程创作的,2019年9月26日首演。分乱世群雄、徐庶荐贤、初问诸葛、再访卧龙、三顾茅庐、出山建功等章节,从不同角度塑造了旷世奇才的诸葛亮、忧国忧民的刘备、聪慧贤淑的黄月英等艺术形象,彰显诸葛亮一代智圣的风采和刘备“爱才求贤、礼贤下士”的人格魅力。《河南戏剧》封面刊登,报道推介。该剧本还被南阳市委宣传部评选为2019年优秀创作(戏剧)类资助扶持项目作品。
多年来,南阳市豫剧团紧扣时代脉搏,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围绕脱贫攻坚、孝老爱亲、移风易俗、乡村文化振兴等题材,创作出了一大批戏曲精品。2015年,精心打造的大型廉政豫剧《好好过日子》反响强烈,作为廉政警示教育剧目在南阳各县(区)巡演,并于2016年获得南阳市第八届戏剧大赛一等奖;2017年创作的脱贫攻坚题材小戏《村民大会》获得南阳市第六届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一等奖等;2020年为抗疫而作的公益MV《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你是那一朵美丽繁花》在“学习强国”平台播出……
深入基层
乡音乡情传递正能量
艳丽的粉彩,白色的水袖,悠扬的唱腔……锣鼓一敲,好戏开演,大人们脸上乐开了花,孩子们也各自找好自己的位置,入了戏。
把舞台搬到乡村田间地头,把戏唱到群众家门口。近年来,卧龙区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致力于乡村文化振兴,把文化惠民演出作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卧龙区的大力支持下,南阳市豫剧团每年送戏下乡250余场,成为活跃在社会基层的一支文化艺术生力军。卧龙区文广旅局也为豫剧团的健康发展操碎了心,从政策、剧目、编排及演出等方面给予鼎力支持和帮扶。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一场场戏曲演出,一场场文化盛宴,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更是连接起一座党群连心桥。“很精彩,很好看,这样的戏曲演出活动欢迎多来我们村!”
《打金枝》《三子抢父》《五女拜寿》等以忠孝文化为主题的传统剧目,传递中国正能量;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他们组织创作了《村民大会》;围绕移风易俗、乡村振兴创作了《文明花开》《对门邻居》等。借助传统说唱艺术载体,注入志智双扶、移风易俗、邻里和睦、文明新风建设等内容,拉近了传统曲艺与群众的距离,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和点赞。
熟悉的乡音乡情唤起的都是巨大感动。市豫剧团团长倪顺德仍记得5年前在湖北天门市蒋湖农场慰问演出时,移民湖北支援建设的八旬老人流泪看戏的情景。“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当家喻户晓的《穆桂英挂帅》选段伴随着嘹亮豪迈的唱腔响彻天空时,不少老乡纷纷落泪:“30年了,没想到还能再听到家乡戏!”
传承发展
扣动更多年轻人心弦
政府扶持,让一度陷入困境的市豫剧团走上了良好的发展轨道。为了豫剧事业更好传承,剧团定期从专业院校招收学员补充新鲜血液,“传、帮、带”,“一对一”传授,希望学员能早日“挑大梁”。
“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青年人才投身于豫剧发展的一线,是豫剧从业者要思考的问题。”倪顺德说,传承戏曲艺术精髓,培养人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演出。特别是“戏曲进校园”,能从小培养孩子对戏曲的兴趣,积累年轻观众,“有观众,就有市场,是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根本”。
这些年来,倪顺德身体力行,和同事们始终坚守在演出一线,把最精彩、最优美的戏曲艺术传递到最基层,扎根在观众的心里。
一挥马鞭走千里路、一举长枪扫百万兵、一堂水袖演千万事……
听说市豫剧团又来送戏下乡,张大爷早早地吃了饭,一边走一边呼唤老伙计们赶紧来看戏:“再慢点,就占不到好位置啦。”一会儿工夫,豁亮的空地上就挤满了人……(全媒体记者 李金玺)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淅川影纪》出版发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