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丰年之路》 以人写史反映时代进程
曾臻在新书发布会上
传记文学《丰年之路》,是南阳市作家曾臻创作的第二部描写农村、农民的长篇文学作品,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5月15日,由河南省社科院主办,河南文艺出版社、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河南省文学学会等承办,河南省文学院等协办的《丰年之路》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省会郑州举行。来自省内外的学者、作家、评论家、编辑家近百人齐聚一堂,以《丰年之路》为切入点,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农业、农村、农民与现代化进程的问题;探讨如何以文学的形式再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与生存状态的问题。
一本好书,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作为全国十佳小康村的郑州市金水区的宋砦村,是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成功范例。‘宋砦模式’是一个广泛的社会科学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文学话题。”5月15日上午,在《丰年之路》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上,河南省社科院院长谷建全如是说。
曾臻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宋砦村的带头人宋丰年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创作纪实文学《丰年之路》,讲述了宋丰年带领父老乡亲放胆改革,艰难蜕变,实现整体富裕,在全国城中村改造中独领风骚、华丽转身,从容融入都市的故事。研讨会上,陈众议、高兴、程士庆、宗仁发、朱燕玲、马达等来自全国文学界的知名学者、作家、评论家、编辑家,田中禾、墨白、张鲜明、冯杰、孙晓磊等来自省内的作家、评论家,从历史的脉动、人性的光辉、文化的力量、艺术的把握等多重视角,对《丰年之路》进行了研讨。
他们认为,作品聚焦于宋丰年的个人经历,却让读者看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时代足音,这不仅是宋丰年个人的成功之路,宋砦村集体的致富之路,更是共和国农村的改革之路;作品以人性的视角与人文情怀,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史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人标本,通过宋丰年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能够看到我们国家和民族是如何走过艰难的岁月,走向改革和振兴;美丽乡村不但要有坚实的硬件设施,还要有抚慰心灵的文化根基,《丰年之路》中,中原朴素的乡情、民情跃然纸上,令人倍感亲切;作品纪实性和文学性结合得非常好,以一种脱俗的澄澈和质朴,保证了作品不为流俗所动的文学品格;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力文化强国建设的今天,《丰年之路》的出版发行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深刻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人生真谛。
关注农村、农民,展现不俗创作实力
《丰年之路》被与会人员称为“一部难得的传记文学成功之作”。
人物传记不是起居注,不是大事记,不能流水账式地记录人物的生活轨迹,而是要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细节,以表现主人公独有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研讨会上,大家对曾臻的文字功底大加称赞。他们说,作者让大家看到了她选择素材、加工取舍的功力;她的自然流畅又灵动的文字,极大地提升了这部传记的文学性。
而据记者了解,《丰年之路》赢得众多好评绝非偶然。作为一名作家,曾臻思想深邃,文采出众,早年便得到乔典运、二月河等文坛名家的关注。
曾臻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出版散文集《放牧性灵》。她长期关注农村、农民,2016年,长篇小说《苍野无语》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被称为“令人过目难忘的中国乡村家族史诗”。
写作人的文化认知、思想境界、审美意识,以及调动语言意象的能力,决定着文本的品质和可读性。二月河第一次看到曾臻的文章,便印象深刻。他曾撰文回忆道:“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看过曾臻的文章。那是在《南阳日报》的副刊上,我应报社之约,写了一篇对城市文化建设构想的文章——《名城“观光”三思》……我的文章登头条,曾臻的《九华山暮鼓》登二条。”那时,二月河便认为曾臻的文章“很见分量”。之后,他十分关注曾臻的创作,《丰年之路》成稿后,他第一时间阅读并为之作序。
5月16日,研讨会后,记者跟随作家的脚步,在宋砦见到了书中的一个又一个人物,从与他们的交谈中,在对美丽乡村的探访中,一个顺时而变、不断进取的时代发展画卷徐徐展开……《丰年之路》历时三年多创作而成,其间曾臻曾数十次往返于南阳和郑州,通过采访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有时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查询求证,其真诚和踏实,让宋丰年和宋砦村的村民们十分感佩。
“修行无人见,用心有人知。”这是曾臻在《丰年之路》中描写宋丰年的一句话,这句话,用在她的创作上也十分恰当!(全媒体记者 王平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组织开展党史知识竞答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