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祠堂记
周涛
宛城温凉河畔,医圣祠街仁济桥西路北,有张仲景纪念馆,名医圣祠。
张仲景,名机,公元一五零年生于南阳郡,卒于二一九年。少师本族名医张伯祖,深研医道。东汉灵帝时官至长沙太守。后弃官从医,成为著名医学家。时伤寒流行,死人过半,仲景于衙门大堂,为人诊脉,广施汤药,攘除时疫。此即坐堂行医之来历。其毕生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熔理、法、方、药于一炉,以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确立了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它像导航的明灯,使医学摆脱巫术迷信片面狭隘等错误思想羁绊,走上光辉正确的发展道路,其贡献无与伦比。名医华佗称颂“此真活人书也!”自唐以来,仲景学说播于世界各国,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美国华盛顿大学包德默教授曾感慨:“张仲景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把相对论的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是全人类的骄傲!”
医圣祠整体分为前后两道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前后依次是大门、照壁、仲景雕像、纪念碑亭、山门、陵墓、过殿、正殿。两侧依次有双阙,古代医学家石刻塑像群,东碑碣廊、西画像廊、春台亭、秋风阁、仁术馆、仲圣堂、智圆斋、寿膳堂、东西偏殿等。解放后政府对祠院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外,九级台阶上矗立着高大雄伟的子母阙,阙身正面镶嵌着展翅欲飞的朱雀。在金黄色琉璃瓦映衬下,正门上方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厚重流韵,熠熠生辉。朱漆大门装饰着重约三百斤的青铜辅首衔环,显得雄伟庄严。
步入门庭,迎面是长宽各三米五的巨石照壁,正面刻写着著名中医黄竹斋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它描述了医圣光辉的一生和他对中医事业的执着追求与至伟贡献。两侧是著名学者任应秋题写的对联:“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意谓:治病救人,要按中医阴阳学说,找准病因,辩证论治;医生和宰相皆是为百姓服务的,治国安邦,首先要使国民身体健康。照壁背面刻写着仲景自撰的《伤寒杂病论》序,记述了其走上医道的原因。
过照壁,可见祠堂前院雕梁画栋,崇楼高阁,绿树翠竹,清雅幽静,令人气爽心平。
高大的医圣塑像矗立庭院中间,其深思忧国、坚执恤民之情凝于眉宇,他那“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理想,“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的呐喊,仿佛犹在耳边回响,令人肃然起敬。
继之是六角碑亭,刻有国家领导人的题词。驻足环视,庭院绿树丛中排列着十大名医塑像。有长须拂胸,肩荷药锄,仰天昂首的歧伯;有清癯冷隽、灵秀聪睿的华佗……医学家们为中医学发展呕心沥血、不辞劳苦探索的情景历历在目。
庭院东长廊镶嵌的是《张仲景组画》,以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再现张仲景当年下荆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博采,终成万世医宗的辉煌一生。西长廊镌刻着自伏羲至明清历代名医一百一十七幅石刻画像,展示着他们生平及主要医学成就。这些出类拔萃的医药学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朽贡献,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居于显要位置。
祠内有“百寿亭”,王羲之到郑板桥历代书法家所书“寿”字石刻集于一壁,风格各异,彰显中医致力人类健康长寿的宗旨。
沿青石大道前行,穿过朱红色三孔拱形山门,便是后院。迎面是医圣长眠的陵墓,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相连,给人清雅肃穆之感。墓前有碑,上刻“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碑高八尺,为清顺治十三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墓冢呈俯斗形,四角装饰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的莲花座象征医圣高洁人格。
绕墓亭,穿过殿,由大殿及东西偏殿组成的后院展现眼前。大殿楹联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如诗如画,赏心悦目,读来倍感宛郡人杰地灵,山水可亲。
大殿陈列着不同版本的《伤寒杂病论》及国内外医学界同仁捐赠的文献资料。东西偏殿陈列着医圣祠出土的文物,其中身高二十四厘米的东汉针灸陶人、晋咸和五年(公元330年)的张仲景墓碑、仲景第四十六代孙张绍神所藏白云阁木刻版《伤寒杂病论》尤其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医圣祠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展示着中医药悠久的历史,铭刻着炎黄子孙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和顽强精神,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巍巍丰碑。千百年来,拜谒朝圣者络绎不绝,人们深深腼怀这位世界伟人。今天,仲景医学思想已成为中国同世界各国勾通的桥梁,继续护佑着人类的健康!仲景不慕功名利禄、以疗救民瘼为己任的胸怀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奋然前进。
编辑:张优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青春之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