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满园、草木蓬勃,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人们踏青赶会的好时节。刚刚过去的农历三月三庙会和五一小长假文旅节,让南阳人又重新捡回了昔日赶会的体验。吹糖人、玩杂耍、古装戏,让人目不暇接,品美食、观花海、赏民俗,游客流连忘返。在经济内循环被日益看中的当下,文旅撬动地方经济、文旅激活全域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
就拿我们南阳来说,延续千年的庙会文化,形成了民间自发的赶会经济。现在老辈人还能记起的,南阳就有火神庙庙会、白衣堂庙会、东大寺庙会、诸葛庵庙会和独山三月三庙会等。尽管多数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湮灭,但延续下来的独山庙会,还能让年轻人,多少体验到地方庙会的传统特色和值得传承的民俗文化。
南阳的民间庙会紧扣节令,春会多是进行春耕物资交流,秋会多是展示丰收硕果,春节前的传统庙会和传统灯节,则是人们除旧迎新、置办家什、走亲访友、增进亲情的传统方式。每遇节庆赶会,小孩子们欢天喜地,有吃的有玩的,更有看不尽的稀奇。宋代汴京的《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千姿百态民生图景,或许就是对赶庙会最形象的诠释。
赶会的场景,古诗中多有提及。关于灯会的诗,宋代欧阳修的《元夕》最为著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代徐霞客游记中更有赶庙会的记载,“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可见昔日庙会之盛况。
庙会文化如何创新,传统记忆如何传承,国内不少地方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北京的地坛庙会,南京的夫子庙庙会,洛阳的牡丹花会等,大都经过三几十年的持续打造,节会品牌价值显现,含金量逐年递增。记得十年前去北京,见识过龙潭庙会的场面,一个羊肉串摊位竟能竞标到30万元,可见生意的火爆程度,也足以证明了庙会品牌的影响力。
老魏我们都是从小看着庙会长大的,对赶会有着小时候的情结。从他坚持连续两届参与达士营美食节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他对地方节会的热心和情怀。作为南阳易佰福食品董事长,老魏不仅精心组织易佰福黄牛肉酱、易佰福香菇牛肉酱、易佰福辣椒酱等全品类参展,还为外地客商准备了酱品伴手礼,并现场亲自宣传推荐南阳美食文化。
无论是踏青赶会,还是全域旅游,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核心终归是“吃喝玩乐购、衣食住行娱”,更确切一点,就是启动消费、激活经济的一把金钥匙。说不清文旅节究竟能带动多少行业的发展,但一定不会是个小数目。可以肯定的是,文旅节会在南阳,对月季产业、艾草产业、玉雕产业等的带动,对易佰福食品这样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引领,正显现出它神奇的作用和无穷魅力。(魏小福)
编辑:马钰春子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龙堰乡开展资金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