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鹤汀后人回乡祭祖,与南阳学子一起慎终追远、重温历史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杨鹤汀后人回乡祭祖,与南阳学子一起慎终追远、重温历史
作者:  李萍

杨鹤汀后人回乡祭祖,与南阳学子一起慎终追远、重温历史——

清明时节在无尽缅怀中传承


  “一门双院士”之杨鹤汀家族

  1906年,杨鹤汀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在京期间加入同盟会。1908年3月,他与同盟会员罗飞声等一道回宛,创办南阳公学(后与宛南中学合并),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在南阳光复中他建立殊勋并出任民国首任南阳知府,后因反袁世凯弃官而去,致力于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杨氏家族中,杨鹤汀长子杨廷宝,为一代建筑宗师、中科院院士;次子杨廷宾是当年奔赴延安的著名版画家;杨廷宝长子杨士莪,为中国水声学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家族还出现了其他许多从事科技教育的优秀人才,人称“一门双院士,满门科教才”。


杨家后人到南阳市四中校史馆,重温父辈历史。

  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祭扫时。4月3日至4日,南阳辛亥革命的先驱者杨鹤汀的后人一行近十人,分别从北京、西安、郑州、驻马店等多地赶来,参加由南阳市四中发起组织并与南阳市卧龙墓园、南阳益博社工中心一起举办的清明祭先贤活动。

  被誉为“反清猛士”的杨鹤汀是南阳辛亥革命元勋,并出任过民国首任南阳知府。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了南阳女子中学(现市四中)。在他的影响下,长子杨廷宝成为蜚声中外的建筑学家、著名建筑教育家,次子杨廷宾是当年奔赴延安的著名版画家,杨廷宝之子杨士莪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家族还出现了其他许多从事科技教育的优秀人才,人称“一门双院士,满门科教才”。

  慎终追远、祭祖寻根,是关于清明的经典注脚,凝结着深厚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从市四中到卧龙岗,从南阳汉画馆到医圣祠,在座谈中、祭拜中,在慎终追远中、祭祖寻根中,大家与历史跨时空对话,让先贤精神闪耀时代光芒,让家国情怀成为一种流淌于心的精神基因。

1.jpg

杨家后人在卧龙岗留影

  说南阳:

  为自己是南阳人而自豪

  尽管从不同地方而来,有的甚至从没在南阳生活过,但杨家后人对自己“南阳人”的身份十分认同,对南阳的深情溢于言表。南阳市四中是杨鹤汀当年一手创办的南阳女子中学旧址所在地,至今这里还存留着当年修建的一幢教学楼。校园内,有杨鹤汀的相关介绍;校史馆内,除了杨家的家族历史外,还有不少杨鹤汀当年创作的诗词。大家漫步校园,认真参观,仔细品读,沉浸在对历史往事的追忆中。

  在杨鹤汀当年修建的教学楼内,一堵墙上嵌着一块刻于1936年的《本校历届毕业学生题名录》碑刻,大家围上前纷纷拍照,指着上面“杨廷宜”“杨廷宁”的名字说“这是大姑”“这是二姑”!随后,杨鹤汀孙女、杨廷宾女儿杨菲向市四中校长孙剑波捐赠了《杨廷宾评传》一书,以此来充实校史馆的内容。她说,父亲当年曾在南阳女子中学教美术,所以她2002年特意到市四中拍过这座老教学楼,照片就收录在《杨廷宾评传》中。

  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杨本昭是杨鹤汀曾孙、杨廷宝孙子、杨士莪儿子,尽管没有在南阳生活过,但他说,不管在哪儿,他都会说自己是南阳人。自2001年起,他每隔几年都会回来为曾祖父扫墓。“我为自己是一个南阳人而自豪,这不仅仅因为曾祖父和祖父以前在这儿生活,还因为南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阳汉画、南阳四圣等,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称赞说,“南阳这些年城市发展变化非常大,作为一个南阳人,我对南阳格外关注,每次回来都会走一走转一转。”他记得,爷爷杨廷宝因为年纪大了,看电视或电影的时候很容易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是对豫剧电影《朝阳沟》,他看了三遍,从来没睡着过。“我对南阳最早的印象,就来自于爷爷奶奶对豫剧的喜爱。在南京,奶奶还要做撒子、锅出溜等这些在南方很少做的面食。”

  杨鹤汀孙女、杨廷寊女儿杨萌从郑州赶回来,她说,自己填干部履历表时,一直写着“籍贯-南阳,出生地-上海”,就是到外地去,也会自我介绍是南阳人。小时候她跟着奶奶住在南阳老宅,小学就读于南阳市二小,上了中学才到郑州跟着父母。“奶奶喜欢南阳汉剧,经常带着我去解放南路的南关影剧院看汉剧。”她对南阳作家群非常了解,身为医生,她对南阳的中医药文化也了如指掌。

  到市区孙家楼,看杨廷宾、曹云阁、王正今等曾秘密从事地下工作的地方;到梅城公园,在杨廷宝雕塑前合影留念……南阳的古城与新城,就这样一一落入大家眼中、心中。

  说父辈:

  家教严格,父辈以身作则

  1961年9月,84岁的杨鹤汀病故于南京,骨灰安葬在南京中华门外中国公墓。1994年10月,骨灰迁回南阳市卧龙墓园,叶落归根,安眠故里。4月4日一大早,杨家后人便和市四中师生一起赶到卧龙墓园的杨鹤汀墓地前,与墓园工作人员一起洒扫祭奠。

  墓地前,大家一起回顾杨鹤汀忧国忧民、积极寻求中华民族振兴之路的爱国情怀的开拓创新、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并用菊花和水果,寄托大家绵绵的思念。杨本昭说,自己对于曾爷爷杨鹤汀的了解主要来自亲辈,但他对曾爷爷的老家赵营村和祖宅联合街175号非常熟悉,每次回来都要去看看。小时候,杨本昭及父母和爷爷杨廷宝一起生活。“我们的家风很严,爷爷比较关心我们的学习,其他要求不多,但他的勤俭、博爱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父亲杨士莪主要是以身作则,他对我们的事很少干涉,只在关键的时候点拨一下。”

  因为当年交通不便等原因,杨菲没有见过一直在南京的爷爷杨鹤汀,但在1962年跟父母回南阳看过奶奶。“那时工资很低,每个月我爸妈还要往南阳寄40块钱给奶奶,所以我们家里非常困难,都是穿带补丁的衣服。爸爸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我们每天放学回来,得到中国美术馆的大堂跟清洁人员一起擦地、打扫卫生。”

  说景区:

  讲好故事,“活”化园区景观

  除了洒扫祖墓,杨家后人还分别踏访了南阳汉画馆、卧龙岗文化园、医圣祠、王府山等处,每一处,都曾留下父辈的足迹,每一处,都承载着许多故事和回忆。

  汉画馆内,站在父亲杨廷宾的相关介绍前,杨菲说起了父亲为鲁迅先生搜集南阳汉画像的过往。1935年,杨廷宾在父亲创办的南阳女子中学教美术,收到了王冶秋托他在南阳为鲁迅先生搜集南阳汉画拓片的信。“那时父亲用的纸都是最好的连史纸。”杨菲说。当年杨廷宾和王正朔、王正今轮流带领拓工到南召、方城、唐河等地拓印。杨鹤汀出钱、管饭,请有名的拓工师傅,派人到汉口买好纸好墨。鲁迅对拓片的质量和内容深表满意。

  卧龙岗文化园内,绿树成荫、移步换景的诸葛亮躬耕地景象逐步呈现,在卧龙区有关领导介绍下,大家饶有兴趣地边看边议。杨鹤汀当年曾带家人到卧龙岗抱膝石处合影,所以大家在参观游览后直奔抱膝石处拍照留念。杨本昭来过数次卧龙岗,在他看来,人文景点重在讲历史、讲文化、讲传承,要把历史讲好,把历史文化传承讲清楚,寓教于“游”。“首先要做好历史的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把周边的一些历史故事融入进来,毕竟我们来景区不是看某块石头或某座建筑,而是看这块石头上发生过的故事、这座建筑身上的故事及内涵,通过历史故事、历史演变我们能够汲取到什么知识,这样一来,整个园区就‘活’起来了。”

  短短两天时间,内容却丰盈充实。无论杨家后人,还是市四中师生、卧龙墓园管理人员、益博社工,在活动的参与中,都再次感受到先贤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并在延绵不绝的精神传承中触摸到了初心。(全媒体记者 李萍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