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永续传 绽放新芳华——邓州“编外雷锋团”弘扬雷锋精神纪事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薪火永续传 绽放新芳华——邓州“编外雷锋团”弘扬雷锋精神纪事
作者:  孟向东 于晴

邓州市古城实验小学学生参观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乡村教师屈迪为学生讲述雷锋故事

“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讲雷锋故事

学雷锋巡回义诊

“三八”雷锋班为受助老人庆生

绿树掩映中的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赵行舟 摄

邓州,既不是雷锋的出生地,也不是雷锋的牺牲地,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雷锋城。1997年4月,560名曾经和雷锋在同一支部队服役的邓州籍战友,在雷锋精神感召下会聚在一起,成立了群众性的学雷锋组织——“编外雷锋团”。如今“编外雷锋团”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6个营、18个直属连排、2.2万余名成员的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在2014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阳春三月,我们迎来了学雷锋纪念日。点滴中砥砺初心,大考中彰显担当。目前,更多的“编外雷锋团”团员正扎根基层热土,无论在平凡的岗位上,还是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创新创业的大考中,都诠释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担当,书写着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新篇章。

1、与时俱进 新时代焕发新光芒

雷锋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22年,但他用无私的大爱筑起了永恒的精神丰碑,影响和感动了几代中国人,是国人心目中永远的道德楷模。如今,邓州“编外雷锋团”也已走过24年,始终把雷锋精神视作建团之魂,自觉用雷锋精神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以善举义举、自强奉献、干事敬业的作风,感染着身边人,影响着一座城。

一种精神,只有与时俱进才会发扬光大。在传承雷锋精神的实践中,“编外雷锋团”的团员们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从身边小事做起,敬业奉献,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将雷锋精神落到实处,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热潮中,继续发光发热,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能。

走进天昌公司南阳复烤厂,平整的道路、生产有序的车间、整齐敞亮的仓库,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杂草丛生的破旧厂区。缘何一家百废待兴的工厂能在一年间焕发新生机?这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决定。

2020年9月10日,工厂组建南阳复烤厂雷锋营。面对资源匮乏、士气低落的困境与挑战,该厂决定以雷锋精神凝聚干事创业合力,全方位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从参观一次雷锋展览、读一本雷锋日记做起,到全厂建起学雷锋常态化、规范化考评机制。

“领导队伍强了、员工工作精气神也提起来了,自从新班子成立,我们从引进先进设备、优化生产检测筛分工艺、提升员工技能入手,将雷锋精神的干事敬业作风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学习雷锋精神真正见到了实效。”南阳复烤厂厂长冯学说。

“市供电公司现在可是有口皆碑的‘电保姆’!”来营业厅办理业务的市民说。

邓州市供电公司将弘扬雷锋精神运用到电力服务中,针对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多的情况,供电公司对辖区57万用户进行分类,哪些会用智能手机,哪些只会打电话,从而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

“电量124千瓦时,电费69.44元……”邓州市湍河街道白庄社区居民刘国兴收到一条微信,这是他家2月份的用电明细单。“坐在家里,用电信息、电力政策、优惠活动一目了然,动动手指头就把电费交了,有啥问题微信问一下管片电工,立马就明白。这服务,赞!”刘国兴感叹道。

建立微信群,方便客户用微信办理用电业务,走进企业全面排查用电隐患,电力雷锋春耕保电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对农耕电机设备巡检维护……邓州市供电公司电力雷锋营正以一个个紧跟时代步伐的创新服务、精准服务,让雷锋精神在服务民生中焕发新的光芒。

2、解难扶困 大考彰显责任担当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从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到打赢脱贫攻坚战,邓州“编外雷锋团”涌现出了一批批勇挑重担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他们的英勇行为,在关键时刻彰显的是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反映出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

雷锋精神是先人后己的责任感。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彭桥镇“雷锋卫生排”排长曾伟联系全排13名村医组成“抗疫突击队”,挨家挨户上门排查,熬制3000多份中药汤包免费发放到一线值班人员手中。

“乡村医生是离群众最近的人,冲锋在前是责任、是义务,必须坚决守住每个环节,用身体保护群众安全!”曾伟说。当时,为了有效控制疫情,他每天行程7个多小时,对社区隔离户进行两次体温测量和全面消毒,连续50多天从未停歇。他还曾带领队员为武汉返乡人员专门送去口罩80个,消毒液30斤,“面对疫情,曾队长总是坚守一线,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突击队员彭奇新说。

更多的“编外雷锋团”团员立足岗位,在疫情中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邓州中心医院雷锋营白衣执甲,不怕牺牲,收治治愈率达到百分之百;25岁的协警王兵武坚守在高速路口,为了节约防护用品和消毒用品,一干就是24小时;花洲街道中州家园社区,20多名“红马甲”每天都忙着走访慰问、登记排查、喷药消毒、夜间巡逻……

雷锋精神是埋头苦干的担当。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也有一个个“领头羊”“领航雁”挑起带贫减贫的重担,带领广大群众走向更好的日子。

致富难忘乡邻、一心报效乡梓。河南黄志牧业集团董事长黄志,也是黄志牧业营的营长,在外打拼多年选择回乡创业。经过12年的努力,当初毅然放弃做房地产赚快钱他,选择带贫效果更好的农牧产业作为创业方向,发展为一家跻身河南百强现代农业民营企业的现代农牧集团企业。

“大家都知道,我出身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黄志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与家乡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黄志集团的根也在农村,关心困难群众,扶贫、脱贫,我们责无旁贷。”黄志说。

自黄志集团成立以来,在修路架桥、捐资助学、扶贫扶困等方面慷慨解囊,先后为15所学校300多名留守儿童、100多名大学生送去温暖,累计捐款数百万元。并通过金融扶贫、就业扶贫,自2016年以来,带动7500多户脱贫,扶持贫困人口1.5万余人。2019年10月,获得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荣誉称号。

在邓州,雷锋精神正汇聚成一股强大力量,阻击疫情、脱贫攻坚、传递温暖。在时代的大考中,以一个个平凡的身影演绎“责任”与“担当”,书写着一个个平凡又不凡的新雷锋故事。

3、砥砺前行 在奋斗中薪火相传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在邓州“编外雷锋团”,有一位雷锋生前战友,60年如一日践行着雷锋精神。他叫姚德奇,邓州“编外雷锋团”政委,曾荣获“出彩河南人”第二届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虽然我与雷锋在一起生活仅仅两年时间,但雷锋精神却陪伴了我一生。”走访中,姚德奇向笔者回忆了“编外雷锋团”的诞生。

1960年8月,邓州市560名青年应征入伍,被分配至雷锋所在的部队,姚德奇也在其中。在这里他与雷锋相遇,成为雷锋的战友,有了与雷锋朝夕相处的日子。

“我现在还记得雷锋写给战友们的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姚德奇说。这几句话虽短,却成了姚德奇和战友们半个多世纪的执著坚守。

后来,560名青年相继复员或转业,回到邓州家乡。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1997年4月,“编外雷锋团”正式成立,下设3个营9个连,带动身边更多人学雷锋。

经过20多年的无私奉献,今年79岁的姚德奇,这些年先后参加学雷锋报告会1000多场,听众90多万人次,编写各类学雷锋报告、书籍100多万字,留下了珍贵的文史资料。“编外雷锋团”也发展成为36个营、2.2万余名成员的全国最大学雷锋社会团体。同时,受益群众也越来越多。自成立以来,做好事约40万件,为困难家庭、灾区群众、贫困病人捐款近150万元,捐衣物30余万件,捐赠书籍20余万册。

善行善举终会开出灿烂的果实,数十载的不懈传承,雷锋精神在青年一代也竞相绽放。

在邓州市文渠镇聂营小学,有一位特别的乡村老师,他叫屈迪,22岁,是今年新招来的数学老师。原本在新乡上大学学习计算机的他,放弃了在郑州生活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小学的数学老师。

“正是有雷锋班这8年的资助,我才能上高中,考上了大学。现在毕业了,家乡有需要,我义不容辞!”问到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面容还很青涩的屈迪说。

由于父亲不幸早亡,屈迪靠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在2013年,“三八”雷锋班了解情况后,和他结成长期帮扶,这一帮就是8年。“娃儿,你安心学习,大学考到哪儿,我们供到哪儿。”就是当时的这句话,屈迪铭记了8年。

考入大学后,“三八”雷锋班仍定期为屈迪送去助学金和生活用品。如今,带着当年的恩情与感激,屈迪回到家乡,扎根基层,用自己的奋斗与奉献,为家乡的孩子们铺就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

“我专门准备了一堂关于雷锋的课,把雷锋精神讲给孩子们听,把我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也发扬‘螺丝钉精神’,将来能成材回报社会。”屈迪说。

薪火永续传,一代又一代“雷锋人”的接续奋斗与奉献,同雷锋一样,用纯粹的信仰和高尚的品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人生日记的每一页。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邓州“编外雷锋团”已经成为河南人急公好义、侠肝义胆、拼搏奉献的精神名片,是出彩河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编辑:文金卓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他的精神,永恒!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