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里的南阳新旧年味儿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影像里的南阳新旧年味儿
作者:   李萍

走俏的鲜花、诱人的陶艺、热闹的舞狮,“年”在眼中,也在镜头中——

影像里的南阳新旧年味儿


  俗话说“十五里头都是年”,元宵节未过,“年”的感觉还在。这不,2月23日下午,南阳花鸟市场里顾客络绎不绝,人们抱着一盆盆、一束束芳香四溢的鲜花,似乎拥抱了新年的整个春天。

  “年前太忙没顾上买,趁孩子没开学带她来逛逛花市,买点鲜花点缀下生活吧。”市民李晓说,她买了几束鲜花,还买了富贵竹、绿萝等绿植,“小时候过年,我父母就爱买花,但集市上卖的多是塑料假花,他们买的就是假花。那时候生活不富裕,就算有鲜花卖,估计他们也不舍得买一束吧。”

  作为传统节日,春节背后是深厚的传统文化,正是这传统文化酝酿出了年的味道,只有丰富年味儿,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内容,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根深叶茂。今日,且让我们从老照片和新年景的对比中,来看看南阳那些昔日的老传统,在新时代属性中延续的年味儿。

  同样是“花”,不一样的芳香

  尽管不像广州等地那样有过年必买花的老习俗,但过年买花,仍是不少南阳人家的习惯。老年市上,五颜六色的花摊生意也是相当好,就像如今过年许多人要去花鸟市场买盆栽、买鲜花一样。只不过,从老年市的塑料花到如今新年走俏的鲜花,过年的花儿有了芳香,也见证着物质生活的丰盈。

  南阳花鸟市场里,发财树、富贵竹、君子兰、鸿运当头等很受欢迎,百合、玫瑰、满天星等一束束鲜花也吸引了不少顾客,“新年买点开花漂亮的植物很喜庆,屋里空气清新,看着也赏心悦目。”市民刘宇靖说,他年前就买了一些鲜花,现在带孩子再买几样盆栽。回忆起小时候,过年母亲会买来塑料寿桃树放在家里堂屋条机桌上,“不坏的话就一直摆在那儿,坏了的话第二年过年再买新的,有时过年还买些鲜艳的假花插到酒瓶里。”

2.jpg

新年买鲜花

1.jpg

旧时仿真花摊(资料图片)  牛耕 摄

  李晓记得,旧时和父母一起逛年市,花摊上除了各种黄灿灿的元宝及其他寓意吉祥的物品外,就是艳丽的塑料假花了,高的,低的,大朵的,小碎花的,盆栽的或是一枝枝的,除了极少数白色、黄色外,基本上都是粉色、大红色,“大概是因为过年要喜庆吧,色彩艳丽,现在想想很俗气的。”李晓说,之所以都是假花,可能因为过年时正值寒冬腊月,“那时候腊月里哪有鲜花开呀?现在不一样了,有暖气,那些对温度有要求的花草在家里也能养得非常好。”

  同样的陶艺,不一样的用途

  2月23日,南阳市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显礼依然忙碌,他设在梅溪沙生活书店的陶艺泥塑工作室又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学做陶艺泥塑的孩子。“春节期间我都没休息,大年初一下午陶艺馆都坐满了。”李显礼说。

  过年做陶艺泥塑,让传统文化具有了时尚元素,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新鲜感。而在过去,过年了,人们也会去集市买锅碗瓢盆和陶罐,“过新年嘛,亲戚多,家里该添置的锅上用品就必须得买了。”70多岁的市民孙文德说,以前陶罐用途非常广,装盐、装油、装醋、装咸鸡蛋,所以家家户户都有大大小小的陶罐。

4.jpg

新年学陶艺

3.jpg

旧日制陶人(资料图片)  牛耕  摄

  南阳摄影家牛耕曾拍过旧时制陶人做陶罐的场景,照片中的老手艺人正专心致志地拉坯成型,引人注目的是他用来拉坯的工具,酷似一个大车轮。李显礼说,这是老式的脚蹬轮拉坯方法,用大轮带小轮,脚蹬一会儿做一会儿,现在的拉坯机则是电机带动的。不过,虽然如今人们不再买陶罐装油盐酱醋,但通过陶艺依然可以做一些实用的作品,“现在做陶艺主要是陶冶情操、锻炼耐心,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制作的作品也可以烧成真正的瓷器。”李显礼说。

  同样的耍猴,不一样的地点

  2月22日,中国月季园内,新野猴艺表演吸引了前来游玩的大人小孩,滑稽可爱的艺猴引来人们一阵阵开心的笑声。“孩子特别喜欢看,以前过年时街头就有耍猴的,孩子往往看得不肯走。”市民刘女士说。

6.jpg

猴戏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

5.jpg

昔日猴戏艺人走村串巷(资料图片) 张俊然  摄

  从新野县猕猴艺术(养殖)协会会长张俊然拍摄的老照片可以看到,旧时新年,猴戏艺人挑起担、牵着猴就出发了,到人多的街头摆出家伙什,敲锣开嗓招呼人气。只是,尽管新野猴艺为省级“非遗”,但街头卖艺式的表演,在人们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中日渐式微,且街头占道演出与现代城市管理的冲突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近年来协会对猴戏表演进行规范,提升服装等外在形象、与多地景区签约演出,使更多的猴戏艺人从街头表演走向了舞台表演,“今年春节猴戏在各景点的演出非常多,很受游客欢迎。”张俊然说。

  此外,春节期间,黄台岗龙狮队的表演一直在继续,烙葫芦、做糖画的艺人也时有可见,并“活跃”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中。春节,既有传统的旧年味儿,也有视频拜年、看贺岁片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春节文化, 但无论年俗外在的形式如何变化,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祝福彼此等文化内核始终不变,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就是过年的“魂”,是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创造美好生活的自信和动力。( 全媒体记者  李萍)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