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河南交通人的豫哈情谊在天山脚下续写篇章
——南阳交通2020年“小组团式”技术人才柔性援疆工作组侧记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古人称:“得中原者得天下”,从夏代到北宋,再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3500年间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二百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四个,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曾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河南自古就是各族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这决定了其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河南已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和文化大省。
哈密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汇之处,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之称。哈密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它有北疆的绿色和南疆的大漠,是新疆的东大门,也是哈密瓜的故乡。哈密东天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开发,使其与吐鲁番、敦煌以历史文化为主的旅游区互为补充,东西连成一线。哈密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融合了南北疆景色和气候于一地,有“新疆缩影”之称。哈密通则新疆通,新疆通则丝路兴,新疆的区域发展与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来,哈密作为新疆门户和全区联接亚欧大陆的战略通道,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兴项目,重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带动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大跨越,实现了交通民生大改善。2020年,哈密交通建设进入大发展、大提速阶段,哈密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推进G7、G575、S519等国省道项目,打造设施先进、网络完善、支撑有力、运行高效的客货运集疏系统,形成以伊州区为中心、巴里坤县、伊吾县1小时高速公路经济圈。2020年5月初,哈密市交通运输局发函请求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给予技术人才支持。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支援边疆大开发的号召,根据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第十批援疆工作的安排,5月上旬,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迅速召集组成两批专业技术骨干驰援哈密,预备参与到十几条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中。6月至9月,第一批技术工作组顺利完成任务离开哈密。9月初,南阳市交通运输局选派张中华、冯岩两名专业技术骨干抵达哈密,继续开展驰援哈密交通工作。
轩杰组长现场指导施工
随着援疆工作持续进行,驰援的思路也在转变,从以前要什么给什么,转为现在缺什么给什么,从被动援疆转为主动援疆。这不仅仅是改换了一个字,而是通过大量调研和深入基层工作总结出来的。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交通工程管理经验,他们带着一腔热情和一身技术,主动请缨为哈密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贡献河南力量。
他们一直从事交通建设工作,在施工、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工作经验,是我省交通建设行业资历深厚的技术人员。“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他们的心声:“作为一名援疆技术人员,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专业技术知识毫无保留的带过来。”
如何圆满完成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交办的援疆任务,为了不负众望,从大局着眼,从细节着手,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充分了解伊州区交通建设的基本情况,根据工作需要和工程特点合理分工。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通过三个月深入细致的了解,深刻理解“传、帮、带”的内涵,深化了“传出知识、帮出成长、带出团队”的理念。
他们深知物质的援疆是有限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提升是无限的。技术援疆是一个政策,也是一个平台、一条纽带,把豫疆两地交通人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但技术援助只能在短期内解决人才短缺困难,而通过“传、帮、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为了哈密交通建设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快速成长,不定期地开展交流活动,并通过现场指导、集中授课、问题解答、辩证讨论、查漏补缺等多种方式、多个角度,使哈密当地交通建设者们的业务水平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变。
张中华,冯岩两位同志深入一线指导工作
在兵地融合大道、伊州区西山乡085县道等公路施工现场,哈密市交通局柔性援疆工作组组长轩杰经常带领张中华、冯岩两名组员一起在此对道路施工现场开展详细的调研,了解,并给出了诚恳的建议。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他们对援疆工作充满热情,目标清晰,张中华表示“我们来就是要把实际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为哈密道路交通建设出谋划策。”
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援疆干部马奎杰:“今年是哈密交通道路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遇到的问题我们及时沟通后方,通过柔性援疆小组团形式挑选精兵强将集中力量,解决遇到的问题,效果很好。”
编辑:张优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