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作者: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为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本期理论版刊登市委党校部分专家的理论文章,围绕“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等方面,结合南阳市实际进行深入阐释,引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动全会精神在南阳大地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

张定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市应立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将“两高四着力”作为核心牵引,构建系统完备的基层治理路径,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南阳实践的具体方案,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


  以党建引领为“根脉”,筑牢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这一重大原则在南阳基层治理实践中得到深度践行。我市精准聚焦基层治理力量整合,明确提出建强“五支队伍”——以基层干部发挥统筹引领作用、民辅警筑牢平安防线、法律工作者提供专业支撑、网格员打通服务末梢、志愿者补充服务缺口,构建起“全域覆盖、多元协同、权责明晰”的治理矩阵。在乡村治理领域,我市深化“四议两公开”制度与“千万工程” 经验,打造“宛美乡村”治理样板,推动村级事务决策更民主、服务更精准,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践动能。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激活基层治理的发展动能。要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产业服务+基层治理”融合中心,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治理服务就覆盖到哪里”;依托中医药、低空经济、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创新培育“治理+产业”融合载体,如在仲景健康城周边社区设立中医药文化服务站,在淅川打造“生态治理+旅游富民”示范带,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共享治理成果。


  以民生福祉为“靶心”,厚植基层治理的价值底色。基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以群众满意度为根本标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坚持人民至上”,我市聚焦“一老一小”民生痛点,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中心,加快实现中心城区“15分钟养老圈”“10分钟入园圈”全覆盖;针对教育“双减”、医疗医保等群众关切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全链条排查、全要素化解、全过程跟踪”的全排解矛盾纠纷机制,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楼栋、村组。这种需求导向的治理实践,真正实现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治理承诺。


  以法治德治为“标尺”,构建基层治理的长效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科学指南,也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基层治理框架。我市在此基础上创新实践,推动“三治融合”向纵深发展:在法治层面,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执法监督“三位一体”机制,将法治思维贯穿基层治理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在德治层面,依托“书香南阳”品牌建设,开展广场艺术节、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培育“好婆婆”“好媳妇”等道德模范,以文化浸润涵养治理共识。


  新征程中,南阳要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强化发展支撑、聚焦民生关切、完善治理体系,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精彩答卷,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筑牢根基。


推动经济社会 全面绿色转型

袁 微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专章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南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污染防治攻坚与生态修复双轮驱动,筑牢绿色发展根基。要高水平推动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全面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更加注重源头治理,提升减排行动的多重环境效益。要坚持环保为民,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固废歼灭战。要加快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屏障,持续优化生态系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整体提升水源涵养和生态支撑能力,切实维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加快能源体系转型重塑,夯实绿色发展动力。要强化能源安全底线思维,加快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建立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各品种电源互济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系统“增供绿色”。要以新型电力系统为重要依托,以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作为主要的调节资源,以智能电网和微电网作为枢纽平台,推动源、网、荷、储互动协同,切实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南阳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依托“中原能源枢纽”定位,努力打造“多能互补、智慧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进“风光倍增计划”,大力发展风电、分布式光伏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同时以“中原储能谷”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储能领域,努力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布局,加速绿电规模化开发应用,全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努力在全省能源革命中展现南阳担当。


  以“双碳”目标牵引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释放绿色发展潜力。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要严格落实碳排放双控,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对传统产业如钢铁、建材、化工等进行节能降碳改造;同时大力发展壮大以绿色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努力打造碳达峰路径创新与绿色转型双轮驱动。一方面要以“双碳”战略目标为牵引,强化创新驱动。攻克核心技术与成本瓶颈,系统性穿越“绿色溢价”障碍,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规模化、商业化扩散。另一方面要积极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坚持产业生态化、低碳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如依托南水北调生态优势,发展渠首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等,全面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南阳实践。与此同时,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持续塑造绿色价值观,倡导绿色生活,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持续释放市场发展新活力

宋 锐


  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这一战略部署为我市“十五五”时期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了行动纲领,指明了发力方向。


  焕新消费引擎,提振供需驱动能力活力。“十五五”时期,我市要以民生改善和品质升级双轮驱动,持续释放消费市场潜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是前提。要着力扩大居民高质量就业,全方位协同巩固就业渠道,夯实增收基础。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是关键。通过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比,增加政府用于民生保障的资金,为居民消费装上“减压阀”;通过消费券、以旧换新等各类补贴政策精准滴灌,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让居民消费坐上“跷跷板”;叠加带薪错峰休假、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措施,共同构筑起“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环。优化产品服务供给是动力。要不断丰富消费品类,打造更多特色消费载体,推动商圈向体验式、复合型升级;开发新型消费模式,依托三国、医圣等文化IP,打造AI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


  锚定投资方向,提升人、物发展软件硬件。要注重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构建“物质资本筑根基、人力资本赋动能”的双轴支撑体系,在完善基础设施“硬实力”的同时,推动政策更多向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具有长期社会回报,厚植发展“软实力”的领域倾斜,实现短期需求扩张与长期动能培育的统一。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产业链薄弱环节,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因地制宜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系统布局合成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要更好实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协同发力,既要通过全过程管理提升政府投资效益,更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民间投资比重,让民间资本成为有效投资的“主力军”,形成多层次、高效益的投资格局。


  畅通市场路径,破除内外循环卡点堵点。目前,我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已减至106项,4200多项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得到清理。“十五五”时期,我市要以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手发力,在畅通大循环中塑造竞争优势。以统一的制度规则,规范大市场开放。通过统一产权保护规则保障企业合法权益,通过统一政府采购制度打破区域壁垒,通过统一信用体系破解信息孤岛,用一把全国市场的“通用标尺”,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从根源上铲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土壤。以统一的监管执法,整治“内卷式”竞争。通过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隐形围墙”,加强对平台经济等新业态领域的规范监管,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参与竞争的环境,激发和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精准解决企业在市场准入、执法司法中的痛点难点,让南阳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福地。以统一的体系标准降低流通性成本。通过实现物流、设施、认证、数据等的高标准衔接,既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又积极响应外部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全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红利,更好发挥副中心城市的枢纽辐射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稳步推进人民共同富裕

史 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围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我市要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十五五”规划建议,在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征程上绘就更加生动的共同富裕画卷。


  推动就业提质增效,夯实共同富裕根基。就业问题直接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在“十五五”期间,南阳应凭借新能源、装备制造、中医药等主导产业,构建“产业带动就业”的链条,在重点园区增加岗位数量,吸引本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高校联合开设适配产业需求的专业,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优化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信贷贴息等服务,形成“就业—增收—共富”的良性循环。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南阳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在初次分配方面,推动企业构建并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报酬权益,依托农业大市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在二次分配方面,强化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落实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加大对农村、偏远山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在三次分配方面,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先富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设立乡村振兴慈善基金,帮扶特殊群体,支持引导更多财富反哺社会。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计划,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筑牢人才培养基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南阳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推动城乡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要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双减”政策落实,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要保障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落实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教育帮扶政策,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机制,以教育公平推动机会公平;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稳民生安全底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营造稳定的安全预期。南阳作为人口大市,应着力构建更为坚实的社会保障网络。要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范围,重点推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加入社保,借助“数字人社”平台简化参保流程,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救助。要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速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进程,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要强化医疗保障能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扩大门诊“慢特病”报销范围,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以坚实的社会保障为实现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方丽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十五五”时期重点任务,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首位,为未来5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指引了方向。新征程上,南阳要锚定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规划要求,以更优布局调结构、育链群,持续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固本升级,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十五五”规划中强调要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南阳应坚持实施“一转带三化”战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要重点培育高成长性产业链,聚焦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优势领域,持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等新技术的应用,全力推进设备高端化升级、智能化推广以及绿色化更新,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迭代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效共赢”跃升。


  创新育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引领地方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南阳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抢滩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培育合成生物、航空再制造和低空经济、新能源化工三个新赛道,同时加强对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能穿戴设备、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布局。要敢于先行先试,集中力量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密切关注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在智慧农业、地理测绘、物流配送等场景的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和“独角兽”企业方向发展,着力锻造制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扩容提质,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提升经济循环效率的重要支撑。“十五五”规划提出,要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南阳要以两业融合为重点,构建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紧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等,特别是要依托豫西南货运枢纽的优势,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要聚焦商贸升级、文旅融合、住房保障、康养文旅,构建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体系。通过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和数据产业,支持本土生活和出行服务等消费互联网平台发展,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增强区域服务辐射力。


  强基增效,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五五”规划指出,要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南阳要以综合交通为骨架,以水利能源为支撑,以新型基建为动能,构建内畅外联、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一是要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构建“空水铁公”四位一体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二是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合理布局算力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要统筹各类基础设施的布局,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为我市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大道至简 实干为要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