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白河汤汤,滋养敢闯锐气;伏牛巍巍,铸就开拓筋骨。南阳人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他们带着 “诚信为本、坚韧笃行” 的底色,闯都市、拓蓝海,在五洲四海、各行各业书写奋斗传奇。本报今起开设《南阳人创业走四方》专栏,聚焦天南地北的南阳创业者,捕捉他们敢为人先的魄力、攻坚克难的坚守,展现南阳儿女扎根异乡、反哺故土的赤子情怀,见证南阳力量绽放光芒。
午后2点,镇平县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内,玉雕大师刘晓波正专注于手中的雕琢,手指翻飞间,一件意境悠远的独山玉摆件已具雏形。
千里之外的北京,镇平籍在京玉石行业领军者王全成刚结束了上午的忙碌,正与几名老乡共商如何推动行业更高质量发展。
同一时刻,广东四会的玉器市场里,镇平人李曼正向游客介绍玉器。这里,带着浓重镇平口音的吆喝声随处可闻。
多年来,超过15万名镇平玉人怀揣梦想与技艺,循着商机北上南下,为精进技艺远赴苏州扬州,为探寻好料勇闯海外。他们背上行囊走四方,雕尽美玉创品牌。在这一过程中,镇平玉雕技艺不断精进,贸易版图逐步拓展,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镇平玉雕”品牌响彻海内外。
闯荡 足迹遍天下 品牌耀四方
谈及创业之路,王全成的记忆依旧清晰。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镇平。一批镇平玉人揣着仅有的积蓄,背上自家雕刻的玉器,毅然走出了豫西南的小城。他们的行囊里装着的不只是玉石,更是敢闯敢试的勇气——这便是镇平玉商群体的起点。
作为这批“闯将”中的代表,1982年,王全成带着300元钱收来的玉器,挤上了前往北京的绿皮火车,目的地直指八达岭。在他眼中,那里是游客聚集之地,更是自己的“淘金场”。
王全成在八达岭摆起了地摊。寒冬里冷风刺骨,他却舍不得买一件厚外套。“玉器怕摔,得用棉絮仔细裹着。人冷点没关系,货可不能坏。”白天,他守着摊位售卖玉器;夜晚,潜心研究玉石特性,慢慢摸透市场规律。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1995年,王全成盘下了北京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玉器老店承古斋。
他把镇平玉雕的雕刻工艺与老字号的文化底蕴结合,生意越做越大,相继在北京开设了10多家直营店,完成了从“个体户”到“企业家”的蜕变。2010年,他当选北京南阳商会会长,彼时,南阳籍在京玉石行业从业者已达上千名。
与王全成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傅东晓。他在北京潘家园、十里河等市场靠摆地摊、租柜台起步,凭着“性价比高、工艺扎实”的口碑逐渐站稳脚跟,创立了自己的玉器品牌“东方晓鸣”,成为北京玉器市场的“镇平名片”。
有玉的地方,就有镇平人的身影。从摆地摊到开专卖店,从卖成品到创品牌,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镇平玉商的足迹遍布天南海北: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其强大的消费实力和市场氛围吸引了大批镇平“背包客”,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因为庞大人流量成为镇平玉人的创业首选,九寨沟、北戴河、秦皇岛等地的玉器摊位和门店曾一度被镇平人“占据”……“走出去”的镇平玉人以敏锐、执着与勇敢,织就了一张流动的产业网络,将 “镇平玉雕”的品牌带向了全国各地。
逐梦
料为玉之基,艺为玉之魂。对于雕刻者而言,原料所在之处、市场需求之地、技艺高地之境,便是他们追寻的方向。镇平雕刻群体的“走出去”,便循着这两条线索:逐料而居、学艺而往。
20世纪末,镇平玉商王海萍听说俄罗斯有优质的白玉矿,便拉着两个同乡,揣着全部积蓄去了俄罗斯。“那时候去俄罗斯找矿的中国人不多,语言不通、路况不好,连住的地方都难找。”王海萍回忆,他们在西伯利亚的荒原上跟着当地向导找矿,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天气,手脚冻得发紫也不敢停下,怕错过了好矿脉。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几处优质矿点,与当地矿主达成合作,把第一批俄罗斯白玉运回了镇平。如今,像王海萍这样在俄罗斯、巴基斯坦找矿的原料拓荒者初具规模,他们在当地建立了原料采购点,有的人还参股矿场,牢牢掌握了“原料供应链”的主动权。
随着翡翠原料市场在广东兴起,越来越多做翡翠雕刻的镇平匠人开始往广东四会、平洲聚集。他们带着镇平人能吃苦的劲头,在四会租下小厂房,一边加工原料,一边琢磨技艺。如今,他们中有人成长为当地的玉雕大师,有人成为品牌企业的高级技工,还有人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们把镇平的雕刻风格与南方的工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镇平派”翡翠雕刻。目前,在四会从事玉雕相关工作的镇平人至少有5万人,走进当地玉石市场,“满街都是镇平话”的场景,已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玉雕大师赵显志2000年左右专程到苏州学习,师从当地名家,潜心提升技艺,并在苏州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如今,他的作品融合了镇平的写实功底与苏州的写意风格,成为“新苏派”玉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镇平,像赵显志这样的大师还有很多,范同生、庞然、侯晓锋、张永来等,他们将镇平的雕刻基因带到更广阔的平台。每当提及家乡,他们总会骄傲地说:“我的手艺根在镇平。”
从国内到海外,从市场到原料,从技艺到矿脉,镇平玉人的流动,本质上是“技艺的流动”:他们带着镇平玉雕扎实的功底走出去,将外界的先进经验与工艺融进来,让镇平玉雕的种子在天南海北落地生根、蓬勃生长。
树高千尺不忘根。在外闯荡的镇平玉人,从未割断与家乡的联结。他们的“走出去”,不是与家乡的“离散”,而是在更广阔天地扎根后,与家乡形成更深的羁绊。无论走多远,他们始终记得“我是镇平人”,始终不忘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走进镇平县嘉豪珠宝产业园,150余名技工专注作业,一块块璞玉在数字化工具雕琢下渐成精品。园区负责人张艳浩正是镇平玉人反哺家乡的代表。
2008年,张艳浩离开家乡,到深圳、香港创业,公司经营十分红火。他回乡探亲时,却发现家乡与自己公司所在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石佛寺玉石行业虽发展红火,但电商发展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张艳浩说,经过市场调查,他决定回到家乡创业,创新加工模式,扩充品牌文化内涵,推动企业从作坊式生产转向现代化经营。如今,他的河南嘉豪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推动镇平玉雕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同时,他积极回馈社会,对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困难人员提供免费玉石加工技术培训并优先安排就业,资助贫困生、修建致富路。其牵头的玉雕行业扶贫联盟筹集善款100余万元,改善100多户户容户貌,建15个爱心超市,帮助82名学生成长、108人就业。
玉雕大师宋少军是世界玉雕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始终心系家乡,毅然带着先进理念和技术回归,投身家乡玉雕产业振兴。仵应文是在镇平成长成名的玉雕大师,后到郑州创办了玉文化研究院,他把工作室建在省会,却总是优先接收从家乡慕名而来的雕刻者为徒,不仅倾囊相授,还鼓励他们在家乡创业发展,为家乡培养了几十名玉雕师。像这样的大师,镇平还有很多,他们如同星星之火,让南阳玉雕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镇平玉人走天下的故事,是一部流动的壮丽史诗。他们是镇平玉雕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带着镇平玉文化走向世界,将先进的雕刻技艺、优质原料、前沿信息、发展资金等资源带回故乡,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互动中,镇平与外界市场紧密相连,共同成就了镇平玉雕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全媒体记者 赵 倩 通讯员 王真真)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美的全系列新品发布会在南阳家电大世界隆重举行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