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通讯员 李航)2025年10月15日,内乡县教体局专家团队深入内乡菊潭学校,开展了一场以“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促进教学提质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全天候、沉浸式蹲点教研。此次蹲点教研形式规范、内容深入,不仅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检阅,更是一次汇聚智慧、共谋发展的专业对话与科研启航。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与专业同频者的深度对话。从晨光熹微到星夜弥漫,整整一天的沉浸式蹲点教研,菊潭学校以其沉稳的教学节奏、清晰的育人路径和开放的教研胸襟,将一个真实、立体、自信的“教育场”从容铺展。
学校发展:
坚守定力 , 从容展示育人本色
蹲点教研伊始,菊潭学校各年级、各备课组及全体教师以高度的专业自信和沉稳的教学姿态,迎接了此次深度交流。正如李祥坦校长所言:“我们潜心打磨、适合学校发展、贴合学生增量提质的教学模式,是学校特色的核心支撑。”这份源于实践验证的从容,成为了蹲点教研日最动人的底色。

课堂上,教师们以最熟练、最能点燃学生思维的教学节奏,展现了菊潭课堂的独特魅力。无论是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从文本解读走向深度思辨的层层递进,还是数学课堂上利用生活实例化解“数形结合”难题的巧妙设计,亦或是英语学科迈向真实语境的能力迁移,均体现了学校对“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坚守。教研员们深入菊潭27节常态课,捕捉的是真实场景下师生互动、思维碰撞的“原生态”精彩。

学校的坚守,没有临阵磨枪的紧张,唯有“从容展示”的定力。这份从容,源于对学校自身“教学模式”的坚定信念——那是经过长期打磨、被学生成长所验证的“菊潭内核”。它提醒师生:专家的视角是宝贵的“他山之石”,学校自身的教育逻辑与教学自信,是立校之本。这一定位,为全天的活动奠定了一个平等、共建、共生的基调。
上午课堂现场:
教学常态即是最佳风貌
二十七节常态课,横跨三个年级、九大学科。专家们穿梭于教室之间,他们看到的,不是为迎检而精心排演的“样板戏”,而是菊潭学校日复一日的教学原生态。

在语文课堂,我们看到的是从“知识传递”到“思维启迪”的自觉。张诺老师的《人无信不立》,师生间思维碰撞敏捷,逻辑链条清晰,将“诚信”这一宏大命题,植根于思辨的土壤。张莹老师的《往事依依》,则用语言本身的力量,带着学生沉浸文本,完成了一场审美的漫步。江瑶老师的试卷讲评课,通过数据和得分情况,培养学生审题能力,通过四个板块:自纠,讨论,互助,精讲达成目标。这里没有喧宾夺主的形式,只有对语文素养的静心培育。
在数理课堂,我们通过张淑雅、张肖、靳智慧、王雨、贾小朋、吴迪、李倩、赵爱珍、杨糠、余小孟、谢梦飞、王思源等12位教师的展示课,看到的是“规范”与“创新”的并行不悖。数学课上,尺规作图的每一步都一丝不苟,板书演绎着严谨的逻辑之美;而创新班的课堂,则在统一进度下悄然加深着思维的纵深度;物理、化学、生物课堂里,实验设计与模型构建不再是PPT上的图解,而是学生手中真实的探究工具,彰显着“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求真之路。

在人文与英语课堂,我们通过李小桃、王艳芳、董照阳、李玉婉、安士豪、沈亚飞、张文会、王翔宇、李朝阳、王婷、王艳艳、赵锡明的精彩授课,看到的是一种“打开的格局”。政治、历史、地理教学不再局限于结论背诵,而是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关联社会热点;英语课堂活力四射,学生在一系列贴近真实语用的活动中,展现出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沟通自信。
每一节常态课,都是菊潭教学理念的无声宣言:我们追求的,不是一时的热闹,而是学生持续学习力的生长。课后点对点的交流,老师们坦诚求教,专家们倾囊相授,在对话中,教学的真问题被一一看见,优化的路径也愈发清晰。
下午学科研讨:
在思想碰撞中确认方向
如果说上午的课堂展现的是“术”的外显,那么下午的学科研讨则进入了“道”的内化。各分会场在专家们的指导下,研讨气氛热烈而真诚。菊潭的教师们,带着自身的实践与思考,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与专家展开“攀新境”的对话。
语文组在张主任的引领下,直指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如何将讲堂变学堂?"这一问,触及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性这一核心。张主任寄语全体语文组成员要明确教师的三大作用:引导者、转变者、培养者,并提出四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教师们深入思考教学本质。

数学组对"创新班管理"与"青年教师培养"的探讨,既有"小卡片强化基础"的微创新,也有"错题闭环管理"的系统思维,展现出菊潭在因材施教上的精细考量。教研员特别强调新课标对尺规作图的严格要求,以及创新班教学在保持进度的同时要加强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英语教研充分肯定了学生充满活力的课堂表现,同时指出要加强对新课标的深度理解,避免过于注重语言知识,要深化教材挖掘,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多维度和深度。
物理学科研讨聚焦实验教学的本质回归,强调"能演示的实验不看视频,能学生做的不演示",让学生在试错中成长,培养质疑、创新、设问等各种能力,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变。

政治组提出要在抓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同步加强开放题的专项训练,创新班课堂要以"做题、讲题、改题、评题"为载体,结合校园、社会热点引导学生编题、展讲、定答案,着力提升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强调要善用直观手段化解抽象概念,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独特思维方式,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生物组充分肯定了课堂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建议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梳理,增加思维导图类型多样性,同时要加强对教材的深度研究,优先选取学生熟悉的案例,增强知识的亲近感。
历史学科探讨了课堂教学与教研活动的改进方向,强调课程设计要注重知识全面性,合理设置题目,关注细节,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

地理教研在肯定基础知识落实扎实的同时,指出要建立系统的学生思维培养体系,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引导,提升学生的课堂获得感。
非常可贵的是,菊潭学校教师展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他们既虚心聆听专家们对“文本深度挖掘”、“情境真实化创设”的建议,也自信地展示本校在“初高中衔接”、“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等方面的特色实践。这是一种成熟的教研文化,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跟风,而是在交流中明晰“何为必须坚守的内核,何为可以优化的方式”。

夜晚反馈交流(一)
视导反馈 —— 以专业洞察,照见未来之路
当夕阳的余晖散去,菊潭学校的报告厅亮起温暖的灯光。白天的微观课堂观察与中观学科研讨,在此刻汇聚成一场关于学校未来发展、关乎育人模式创新的宏观战略对话。“内乡菊潭学校视导反馈会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题交流会”的举行,标志着蹲点教研活动进入了高潮与升华阶段。

杨保山主任代表专家团队反馈蹲点教研意见,高屋建瓴,言辞恳切。他高度肯定了菊潭学校在教学规范、师资活力、教研氛围等方面取得的扎实成效,尤其赞扬了学校“潜心打磨、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所展现出的生命力。
然而,真正的重视在于精准的“把脉”。专家们指出,菊潭课堂在“深度与思维引领”上仍有提升空间,创新班的“导向”可以更加鲜明,校本教研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建议,并非对学校模式的否定,而是希望其“内核”更加锐化、更具穿透力。

杨保山主任在蹲点教研要点中提到的“贯通培养”建议——加强创新班三年一体化教学研究,探索教师大循环教学——这直指学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制,为菊潭已有的探索注入了更强的导向与理论支持。
夜晚反馈交流(二)
专题交流 —— 以系统思维,构筑人才高地
接下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题交流,是菊潭教育集团展示其“培育方案”与“战略蓝图”的时刻。菊潭教育集团精英教师团队的分享,系统性地呈现了菊潭在“初高中衔接”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两大战略赛道上的深度思考与实践成果。
王青苛老师的《衔接有道,育见未来》,超越了简单知识补课的层面,构建了以“四座桥梁”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一体化体系。从晨读重构的能力赋能,到课前5分钟的知识迁移,再到周清体系的知识扎根,最终通过作文面批实现思维与思想的升格。这是一条从“积累”到“运用”,从“规范”到“创新”的清晰路径,展现了菊潭对学科育人规律的深刻把握。

李浩老师的《同心共筑,静待花开》,则是一套完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兵法”。从“大格局大胸怀”的德育顶层设计,到“建档知生”的精细化数据管理,再到“靶向破弱·赋能拔尖”的实战策略(如“点餐式”辅导、错题精细化管理、“师徒制”帮扶),环环相扣。它彰显了菊潭的信念:尖子生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可以用科学的系统、温暖的态度“育”出来的。

这场专题交流,强有力地回应了社会的关切:菊潭教育用详实的案例和系统化的方案证明:我们不仅听见了回声,更早已在路上,规划了更远的征程。
夜晚反馈交流(三)
座谈解惑 ——以精准答疑,化解成长难题
当晚的座谈会由内乡县教体局教师发展中心李静哲主任主持,围绕"创新班教学管理与学生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会专家与学校领导、年级主任、班主任代表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务实而富有成效的交流。
在学习方法层面,专家建议推行"知识卡片"管理法,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回顾,同时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实现知识的精准拓展。在激励方式上李静哲主任总结出八大激励法,包括精彩课堂建设、目标阶梯设定、活动体验激励等,多维度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针对学业成绩提升瓶颈,会议深入探讨了"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根源,提出通过知识结构化梳理和"四练"体系(基础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来突破这一难题。在班级管理方面,强调班委设置的稳定性与科学性,不宜轻易更换班长,而要通过任务分解和心理关怀,保护学生自尊,促进全员成长。
在学生管理维度,特别关注小升初衔接期的关键节点,要对未达预期的学生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和心理疏导,实施动态管理。自驱力培养被定位为长期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成长。行为习惯养成注重细节管理,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言行影响学生。

在教学思考层面,明确了"培养目标"的双重使命:既要上好每堂课,做好学生榜样,又要通过数字化主题班会、学科德育渗透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提议建立教师交流群,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成长。
这场座谈会不仅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困惑,更在教育理念层面达成了重要共识:教育需要智慧,更需要温度;管理需要规范,更需要创新。

此前,内乡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樊振芳深入菊潭学校教师研训一线,课堂教学一线深度调研。
蹲点教研日已然落幕,但菊潭学校的教育叙事仍在续写。在这片教育的田野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力量:它既深耕不辍,守护着教育的规律与温度;它又视野开阔,迎纳着时代的变革与挑战。在这里,教育是一场从容的奔赴,而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未来,正是菊潭教育者们心之所向的远方。
编辑:科教新闻01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