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通讯员曾慧)金秋赴学取真经,作文教研启新程。为破解中小学作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现实困境,深入学习前沿教学科研成果,10月16日,内乡县第六小学选派9名教师,在王晓芳校长的带领下,赴南阳油田五小参加由市教育学会主办的2025年秋期第二次教育学术会议。本次会议以“三阶作文”科研成果展示及再推广为核心主题,为全市语文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优质的学习交流平台,该校教师全程沉浸式参与。
“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举办大型‘三阶作文’推介会了。”负责人在开幕式上介绍,2023年、2024年的两次推广会结束后,众多会员单位反馈热烈,纷纷表示该成果“接地气、能落地”,迫切希望能有更深入的学习机会。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2025年秋期的再推广会应运而生,旨在进一步推动“三阶作文”从“知晓”向“精通”、从“试点”向“普及”迈进,助力全市中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实现大面积跃升。
会议现场的教学案例展示环节,更是让参会教师直观感受到了“三阶作文”的魅力。
南阳市油田五小的张玉静教师现场展示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境随心动”,课堂起始,一场趣味游戏——听指令“我的表情变变变”迅速点燃氛围,学生跟随视频指令做动作,沉浸式开启学习。
观看视频后,张老师引导学生捕捉画面细节、找寻“彩蛋”,并聚焦“走在特定小路上的心情”,对比不同孩子情绪差异,引出“境随心‘动’” ,巧妙破题。教学中,借生动例段,如“茄子可怜巴巴地趴着,青椒炒肉有气无力地望着天花板,海鲜汤冷若冰霜,在生着闷气。” 剖析拟人手法,让事物“代言”心情的妙处,带学生感受文字传递情绪的魔力。
“范式认知”环节,张老师梳理借事物表心情的写作路径,通过“小试牛刀”“为心情戴滤镜”等任务,指导学生从选定“茄子、青椒炒肉”等事物,到用拟人、比喻抒发“喜怒哀乐” ,还明确“选两种事物、心理合理、语言贴切”等评改标准,助力学生搭建写作支架,清晰直观。
从趣味游戏导入,到文本赏析、技法实践,张老师的课堂层层递进,让学生领悟“环境随心情变幻”的写作奥秘,为语文写作教学注入创新活力,引领学生发现文字传递情感的独特魅力。
三年级教师任露林在听课过程中就感慨:“之前总觉得作文教学像‘摸着石头过河’,尤其是面对刚接触写作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听完‘境随心动’的课堂讲解,突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之前困扰我的问题,也许能在这个教学模式体系中找到解决方案。”
四年级教师曾慧在听课笔记中写道:“这堂作文课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原来作文教学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有章法。回去之后,我也要尝试把有趣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让我们的孩子也能爱上写作。”
第二节课堂上,刘桂红老师以“串珠体”为课题展开教学。课堂伊始,刘老师从学生熟悉的舞台活动切入,唤起美好回忆,借珍珠项链引导联想词语、诗句,如“妙语连珠”“沧海遗珠” ,为“串珠体”写作搭建知识支架.
教学中,刘老师以鲍尔吉·原野《春是春天的春》为例,剖析“串珠体”结构——段落首句结构、字数相同,似珍珠串连。通过赏析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一珠一情” ,借描写传递情感。随后,出示学生尝试的仿写,围绕“绿”“年”等主题创作,涌现出“绿,踏进/踏出翡翠峡,顿时穿越到另一个空间/回到了原来的世界。”等精彩语句 。
课间,有幸见证油田五小二年级孩子们的“趣味诵读”展示,原以为的经典背诵,竟成了一场充满童真与创意的文化盛宴。当“小和尚诵经法”的奶声奶气、“相声法”的俏皮对白、“回声法”的此起彼伏接连呈现时,我才惊觉,经典可以离孩子这么近。
更令人惊喜的是那些打破常规的形式:孩子们踩着竹竿舞的节奏念诗,跟着运动的节拍诵词,甚至用方言、乐器、武术为经典“伴奏”。没有生硬的灌输,没有机械的记忆,每一种“玩法”都让文字有了画面、有了动感,也让在场的我真切感受到,孩子们不是在“背诗”,而是在与传统文化“玩耍”。
最后小主持人的总结,格外动人——“让民族文化在血脉中流传”。此刻忽然明白,这份“传承”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当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拥抱经典时,眼里闪着的光,是他们在笑声中记住的诗句,是这份根植于童年的、对文化最鲜活的热爱。
以一字为原点,驱动诗词网状联想。展示环节,一场以单字为原点的诗词网状联想探索热烈展开。学生借“紫”字,关联“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从浪漫意境辐射唐诗宋词;“春”字牵出“春有百花秋有月”,传递豁达意趣;“山”字串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引发现场对哲思的品味。
尤为亮眼的是,一位男生以“花”字为锚点,不仅关联五首古诗,更由诗中意象、情感延伸阐发另外五首,现场帮帮团的男生则联想有三十余句之多,作为主持人的女生现场联想四十余句精彩收尾!诗词积淀与联想深度,引得现场老师接连鼓掌。学生在互动中编织诗词知识网,突破“逐首背诵”的传统线性学习模式,转向网状思维建构.
这般经典诗词的学习能力,为语文诗词诵读注入思辨活力,助力学生深掘文化底蕴,解锁诗意理解新路径,让古典诗词在一字联想间,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活水 。
油田五小的于溟慧校长讲座围绕“五位一体 多元联动 小学作文教学系统建构”主题,深入解析作文教学新路径。
通过可视化图表,详细阐释“构序、筑基、补位、强功、借法、丰源”等环节,以“三阶·单元”为核心,解决的主要作文教学问题,借助三阶作文体系,串联“联结生活”“随课微写”“读写共生”“经典阅读”“活动赋能”等多元联动策略,实施五位一体路径,为小学作文教学提供系统、进阶的实践框架,引发与会教师对作文教学升级的深入思考 。
“五位一体 多元联动”的作文教学模式,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作文教学的新窗。以往作文教学中读写割裂、梯度不明的困惑,在“三阶作文”体系里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从低年级词语意识的夯实,到中年级细节意识的打磨,再到高年级独我意识的培养,这种阶梯式的成长路径,贴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让作文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感。
“随课微写”的设计更是巧妙,把写作训练融入日常阅读课,从“言”“段”“篇”层层递进,十分钟的小练笔,既解决了学生“怕写”的难题,又实现了读写共生,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高效教学吗?还有那些专项训练,把动作、心理、语言等写作技巧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点,比如“心理细节的对话性独白”“动作细节的三度+动词”,精准又实用,以后教学时终于不用再愁怎么教孩子写细节了。
“跟着名家学写作”的任务群,更是让人意识到经典阅读不该只是赏析,更该是写作的范本库。朱自清的细腻、汪曾祺的质朴,这些名家技法若能被孩子消化运用,作文何愁不生动?而“活动赋能”则提醒我们,作文的源头是生活,那些“雅正”体验活动、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既能让孩子有话可写,又能在活动中培养观察与感受力,真是一举多得。
作文教学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读写联动、课内外联动、师生联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孩子爱上写作、学会写作。油田第五小学李志恒老师开展 “细节做加法——人物描写” 作文教学讲座。现场聚焦外貌范式描写,从神态 “微变” 切入,讲解用 “三步句” 刻画面部表情瞬间变化,结合联想、猜测放大神态细节;还展示综合细节案例,融合神态、动作、语速等元素,示范如何让人物描写饱满生动,为教师与学生解锁人物描写新路径,助力提升作文创作中人物刻画的鲜活度与感染力。
此次赴南阳参加“三阶作文”学术推广会,仅收获了“词语-细节-独我”三阶分层培养的系统架构,更从“细节加法”“随课微写”“专项训练”等实操策略中,找到了破解作文教学困境的金钥匙。那些将人物描写拆解为外貌、神态、动作的“加法范式”,那些融合经典阅读、活动赋能的多元联动模式,真切感受到作文教学可以如此鲜活、如此有章可循。
未来,内乡县第六小学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行动,深耕作文教学新路径,不断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尝试把“三阶作文”精髓融入日常教学,在词语积累中夯实基础,在细节打磨中锤炼功力,在独我表达中激发创意,让“随课微写”成为课堂常态,让“细节加法”点亮学生笔下的人物与故事。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不懈努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贡献六小力量。
编辑:科教新闻01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