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时评|共建共享老年友好型社会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南都时评|共建共享老年友好型社会
作者:  段 平

  金秋十月,第16个全国敬老月如期而至。我市各地以走访慰问、健康服务、文艺展演等形式,为银发群体送上关怀。这不仅是对传统孝道的生动践行,更彰显了城市对老年群体的深切牵挂,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写下了温情注脚。

  

  敬老爱老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当下,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人对幸福晚年生活也有了更高要求,敬老爱老事业关乎我们每个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弘扬孝道文化、强化敬老意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参与,使之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深入人心。

  

  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全力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让全市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各地各部门一方面利用“敬老月”、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让敬老爱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动养老服务工作,扎实开展敬老志愿服务,切实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不断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幸福指数。

  

  当前,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服务供给与老龄化速度、多元化需求不协调、不匹配、不平衡的问题依旧存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制度与科技的双重支撑:一方面,要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另一方面,要推动适老化改造常态化,让智能设备的“助老功能”成为标配,唯有政策托底与技术赋能形成合力,才能筑牢敬老的根基。

  

  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也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关键。家庭层面的有效陪伴、社区里的兴趣课堂、社会中的反诈护航,都是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银行”互助模式的推广、老年学堂的常态化运营,既能实现“老有所为”,也能填补“精神空巢”。唯有每个人都成为敬老爱老的践行者,才能让美德浸润日常。

  

  时代在发展,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美德需要代代相传。从“一阵风”的慰问到“全天候”的关怀,从“物质供给”到“精神慰藉”,从“少数参与”到“全民行动”……当孝亲敬老的文化基因与智慧养老的时代动能相结合,当政策的力度、科技的精度对接民生的温度,老年友好型社会便不再是愿景。(评论员 段 平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都时评|与雨赛跑护“三秋”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