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抗旱解农忧 全力保秋固粮基
评论员:张世超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发展,正值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逐步显现。秋粮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 “压舱石”,其丰收与否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稳定大局。各级各部门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抗旱保秋各项工作,全力以赴将旱情影响降至最低,坚决守住秋粮丰收底线。
科学统筹水源调度,构建高效供水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抗旱保秋的核心环节,各地需立足 “抗大旱、抗长旱” 预案,全面摸排辖区内水库、河道、机井等水利资源存量与分布,建立 “统一调度、分级负责” 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对河库灌区,优化水利工程运行调度,精准测算灌溉需求,保障连片农田灌溉用水;对丘陵旱区,组织开展应急水源工程建设,通过应急打井、修建临时蓄水池、铺设灌溉管网等方式,破解 “水源短缺、输水不畅” 难题。同时,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开展农业节水宣传引导,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抗旱工作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防控” 转变。
强化科技赋能支撑,提升抗旱保秋专业水平。技术指导与服务下沉是提升抗旱实效的关键抓手,农业农村、气象、水利等部门需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形成抗旱工作合力。气象部门要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动态跟踪高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变化,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和应对建议;农业农村部门需组织农技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墒情监测、苗情诊断,针对不同作物、不同旱情程度制定差异化技术方案,指导农户科学灌溉、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尤其要做好干旱条件下作物抗逆性提升技术推广;水利部门可依托智慧水利平台,实时监控水资源调度情况,为精准抗旱提供数据支撑。各地要通过农技人员包片指导、推广智能灌溉设备等方式,将科学抗旱技术送到生产一线,有效提升抗旱工作的精准性与专业性。
压实各方责任链条,凝聚协同抗旱强大合力。抗旱保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构建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农户主体” 的工作格局。各级政府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将抗旱保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财政部门需加大抗旱资金投入,保障抗旱设备采购、水利设施维修、技术服务推广等资金需求;电力部门要优先保障农业灌溉用电,确保灌溉设备正常运行;供销、农资企业需做好水泵、水管、抗旱药剂等物资储备与供应;市场监管部门要维护市场价格稳定。同时,要充分调动农户抗旱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农户主动参与抗旱自救,形成 “上下联动、政企协同、群众参与” 的抗旱工作新局面。
当前,抗旱保秋已进入攻坚阶段,形势紧迫、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把抗旱保秋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以实际行动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都时评 | 致敬生命“捍卫者”
下一篇:南都时评|全力保障秋粮稳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