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润民心 ——南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南阳实践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良法善治润民心 ——南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南阳实践
作者:  罗 非 郝春城 段 平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

  

  南阳市以聚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为牵引,以安民护民为导向,良法善治为目标,坚持网格化托底,突出“四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以党建引领、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为支撑,将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为市域社会治理增强底板、提质效,全面提升各类治理资源的聚合力。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持续攀升,公众安全感保持在96%以上,连续3年获评“全省法治建设优秀省辖市”。这份社会治理的“南阳答卷”,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

  

  党建引领

  

  开辟基层治理新路径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不牢,地动山摇。作为常住人口近1000万人、村(社区)约5000个的地域大市,南阳深知基层治理这道“必答题”的分量。面对农村广袤、人口众多、事务繁杂的现实,南阳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在治理末梢激活红色基因,让党旗飘扬成为基层最动人的风景。

  

  “枫杨树下坐一坐,有啥纠纷说一说,干部从中和一和,干戈也能化玉帛。”这则源于西峡县丁河镇木寨村的顺口溜,道出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精髓。该村有一株树龄超400年的枫杨树,一年三季枝繁叶茂,村民茶余饭后常常自发聚集树下拉家常、话农事,并形成习俗。村党支部因势利导,以枫为媒,依靠群众进行基层治理创新,将这里开辟为村民树下说事的“议事厅”、宣讲普法的“大课堂”、化解纠纷的“调解室”,“枫下说事”蔚然成风。

  

  4月8日,记者来到木寨村,在马头砦抗战历史纪念公园旁边,看到了这棵需多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的大树。古树虬枝苍劲,树冠如盖,落下近200平方米的树荫。

  

  村中老党员于根阳指着树干斑驳的纹路说:“每一届村‘两委’班子选举,都是在这棵枫杨树的见证下组织开展的,选出全是真抓实干的好干部,没有辜负党和群众的信任。”当年猕猴桃小镇建设遭遇“用地梗阻”,正是这棵枫杨树下的民主协商破局解困。该村作为项目的核心区,需要群众让出部分地块、香菇棚,拆除猪圈、牛圈、鸡舍、厕所等构筑物。为了推进项目实施,村党支部安排党员深入农户做思想工作,并组织群众到枫杨树下开会,陈述建设利弊,描绘美好愿景。最终,经过激烈讨论,全村形成一个声音:“让!拆!挪!”党员率先行动,群众紧跟其后,七昼夜完成腾退搬迁,项目顺利实施。

  

  如今,“有事树下说”已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产业发展议对策,环境整治评优劣,矛盾纠纷求共识……这一切全在树下进行。这株古树既承载着“五好家庭”“美丽庭院”的评选记忆,更孕育出基层治理硕果:2021年该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枫下说事”将党组织嵌入基层治理全链条,形成了“群众提事、党员管事、支部议事、民主定事”的闭环机制。

  

  行走在南阳大地,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故事不断上演。邓州市“小板凳议事会”、西峡“院落议事会”、宛城区“红色物业”联盟……这种以组织力提升治理效能的探索,恰似在广袤田野上编织红色经纬,既筑牢发展根基,更激活治理末梢的“毛细血管”。

  

  “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尤需精耕细作。目前“枫下说事”模式已经入选省级实践案例,南阳18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挂牌。

  

  这些实践启示我们,党建引领不是空洞口号,而是要让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基层治理不是单向管理,而是要实现党群互动的良性循环。让组织活力与群众智慧相融,南阳正书写着新时代基层善治的鲜活答卷。

  

  机制创新

  

  解锁矛盾化解新密码

  

  为构建源头防控网络、筑牢社会稳定屏障,我市全面推进“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行动,坚持预防为先、调解为要、法治为基、就地化解的治理原则,构建“风险研判常态化、隐患排查精准化、矛盾化解法治化”体系。在这一进程中,内乡县湍东镇创新实践的“一保五滤”电动车事故纠纷化解机制与精细化网格治理模式,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

  

  3月19日,记者来到湍东镇。作为城乡接合部重镇,湍东镇常住人口超1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达6万人,电动车保有量庞大。镇长李英武坦言:“电动车是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而大多数电动车不上保险,一起普通事故就可能拖垮两个家庭。”针对电动车事故多发、赔偿难、调解难等痛点,该镇因地制宜创新推出“一保五滤”工作法,即把保险引入工作机制,构建“滤隐患、滤苗头、滤爆点、滤疑难、滤乱象”五道防线,通过政府引导投保、普法宣传前置、速调速赔托底,实现从事前预防到事后化解的全链条管理。目前全镇电动车投保量21700余辆,接受事故警情信息推送637起,已全部得到有效化解;涉及保险理赔292起,理赔金额30余万元,没有发生一起涉电动车交通事故纠纷诉讼案件。“一保五滤”真正让群众“行得安心、赔得放心”。

  

  中午时分,记者在该镇茶庵村南陈组一个住宅小区门前,遇到两名挂着胸牌的年轻人。其中一名叫宋莹颖的女子告诉记者:“我们是这个区域的专职网格员,前几天小区陈先生与邻居因货物堆放问题产生矛盾,我们给他们做了调解,今天去回访。”记者跟随他们来到陈先生家里。说起纠纷一事,陈先生直竖大拇指:“前段时间我外出不在家,邻居将货物堆放到我另一处住宅的院里。当网络员在入户走访时,我把这个情况反映给他们了。没想到,人家真给我解决了。我与邻居都没有碰面,纠纷直接化解了!”

  

  面对复杂的人口结构,湍东镇实施“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精细化治理。全镇划分为451个微网格,其中城区177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实行“定人、定责、定考、定酬”四定管理。网格员宋莹颖的日常工作轨迹,正是该镇治理效能的生动缩影:沿街入户走访、调解邻里纠纷、宣传防诈防骗、巡河排查隐患……自去年以来共有12万条人员信息建档、1300余起矛盾就地化解、200余处安全隐患清零。

  

  记者了解到,内乡县深化“网格+”治理效能,组建了134支平安志愿者巡防队,开展夜间治安巡逻。这些由机关干部、退伍军人、热心群众组成的队伍,不仅筑起安全防线,更成为应急救助的先锋。组建以来,他们成功解救12名落水群众,处置238起滋事事件,救助160余名急难群众,如今“志愿红”成为守护万家灯火的温暖力量。

  

  近年来,我市不断理顺市县乡村网格社会治理架构,从湍东镇的治理创新,到全市“五级”体系的全面铺开,南阳已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全科网格”网络。5.5万个网格、11.6万名专兼职网格员、无数志愿者,共同编织着基层善治的精密网络。通过矛盾排查、隐患预警、服务代办的“一网统筹”,实现了“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让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既有力度更具温度。这种“预防+调解+法治+自治”的多元共治模式,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为平安南阳建设贡献了智慧。

  

  科技赋能

  

  打造数字智治新标杆

  

  作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南阳紧扣中央政法委部署和省委要求,以资源整合和平台搭建为双轮驱动,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综治中心实体化、治理要素数字化、决策指挥智能化”三大突破,将科技基因深度融入社会治理肌理,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

  

  3月20日,记者走进桐柏县综治中心。在该中心的社会治理指挥调度中枢,巨型电子屏上实时跃动着多维数据洪流,全县综治网格的分布图清晰可见。这个社会治理指挥服务平台,集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指挥调度、预警处置等功能于一体,可实时调度全县各级综治中心及网格,通过融合地理信息与多维度数据,“一屏观全城”。

  

  桐柏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王龙介绍:“近年来,桐柏以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按照‘整合资源,方便群众,运用法治,注重实效’的要求,整合了信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相关功能,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等部门进驻,人社、住建、法学会等17个行业部门和社会组织派员常驻,高标准打造一站式‘社会治理超市’。” 

  

  在该综治中心接访大厅,一名来自黄岗镇的村民,反映集体林地违规发包并毁坏农业设施的问题。看到这名群众情绪有些激动,接访的领导便安抚其坐下,让工作人员倒来一杯热茶。了解详情并研判后,他当即将案件批转至综治中心土地部门值班的工作人员。当获知3天内就有处理结果时,村民满意而去。

  

  记者了解到,该综治中心采取一窗受理、分流交办、分类调处、调解在先、诉讼断后的方式处置各类社会治理事项,纵向建立“县—乡(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治理链条,横向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同心圆,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群众办理社会治理事项“最多跑一地、只进一扇门”,成为全县社会治理的指挥中枢、桥梁纽带、智慧港湾。桐柏县综治中心成立运行以来,全县刑事案件量、诉讼案件量、信访量均呈下降趋势。

  

  数字在线上流动,纠纷在行走中解决。像桐柏县一样,南阳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数字智治赋能治理的特色路径,努力把智能技术的“关键变量”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最大增量”。让探头站岗、让鼠标巡逻、让数据跑路……智慧指挥屏上的实时调度,彰显着现代科技赋能治理的强劲动能。

  

  目前,南阳在全省率先部署深度政务大模型,将整合服务平台,打破数据壁垒,构建“一屏统揽、一键调度、一体联动、一网共治”的智慧城市大脑,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由“人防人治”向“智防智治”转变。

  

  织密网格强根基,数字赋能提效能。南阳的实践证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经验的否定,而是数字时代的方法论革新。从田间地头的网格员轨迹到云端流转的民生诉求,从民主协商的议事亭到智慧指挥大屏,南阳以机制创新激发治理活力,用科技支撑提升服务效能,在传承“小事不出村”治理精髓的同时,开启了“智网护城”的现代模式。这种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治理范式,正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中,镌刻下良法善治的南阳坐标。(全媒体记者 罗 非 郝春城 段 平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合心汇能以常态化培训筑牢燃气安全防线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