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要当好信息传播的守门人,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并处置违规行为。”
□河南日报评论员 李晓星
外卖员带患儿送外卖博取同情、秦朗丢作业吸引眼球、当街用竹签骚扰穿短裙女性博取流量……如今的短视频平台乱象频出,越发让人迷惑,不得不叹一声:还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
短视频行业可以蓬勃发展,但绝对不可以野蛮生长。自4月15日起,中央网信办启动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剑指短视频领域各类反弹反复、隐形变异的问题、顽疾。
近年来,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迅猛发展,成为广大网民表达观点、分享生活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一些用户特别是网红,为了博取流量、曝光度和经济利益而恶意炒作的事件时有发生,令人担忧。
当唯流量论凌驾于真实与责任之上,缺乏监管的平台就成了滋生虚假与恶意的温床。精心设计的悲惨人设、刻意渲染的社会焦虑、低俗挑逗的街头随手拍……短视频造假等违规违法乱象频发,冲击公序良俗,扭曲社会认知,产生的消极负面影响最终由社会和受众埋单。正视短视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刻不容缓。
上到九十九,下到小朋友,沉迷短视频已然成为影响大众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从记录生活、才艺展示,到经验分享、情绪表达,再到搞笑段子、花式科普,可以说,短视频生动呈现着世界的千姿百态,也折射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受众广泛、市场广阔,短视频像一块诱人的蛋糕,各大平台、无数自媒体都想从中获利。可一旦竞争失序,恶意炒作现象的危害便不容小觑。虚假信息会误导公众认知,恶意炒作可能夹杂人身攻击、诽谤等行为,严重时可能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此外,通过恶意炒作带货营销,还涉嫌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
互联网企业纷纷在短视频领域攻城略地,关注市场占有率与渗透率,想方设法争取用户,千方百计实现流量变现……营利是企业的天性,这本无可厚非。但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底线,商业也是如此,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现实中,一些平台对短视频的内容导向、传播价值、社会影响等重视不足,对社交平台账号作品的把关意识不强,甚至对不良的、刺激性的内容持暧昧态度,助长不正之风。
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短视频领域乱象频发,表层原因是娱乐无度,深层问题是平台利益与流量优先,导致传播规范失序。此次“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网民合法权益,推动短视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专项行动明确要求平台完善标签标注功能、优化营利权限管理,传递出鲜明信息——互联网平台要当好信息传播的守门人,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并处置违规行为。
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各类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不容野蛮生长。面对短视频领域乱象频发、某些人竭泽而渔、技术应用剑走偏锋,治理当该出手时就出手。短视频从业者也要明白,规范是为了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内耗,让技术更好服务于广大用户,助力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力求实现传播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有机结合。
编辑:张景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Z现场 | “河南造”大国重器刷新纪录!中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盾构机在郑下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