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向新向未来——探访南阳市聚力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的生动实践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向高向新向未来——探访南阳市聚力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的生动实践
作者:  梁玉振 乔浩光 王好学

向高向新向未来

——探访南阳市聚力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的生动实践

  

2.jpg

压题照:南阳煜众机械先进的生产车间。 南阳日报记者 崔培林 摄

  

  东风浩荡,春潮涌动。南阳大地一派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奋进景象。

  

  一处处重点项目建设热火朝天,一个个产业园区集群效应愈发凸显,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新兴产业开辟新赛道,未来产业勇闯“无人区”……南阳正纵深推进“五聚五提”工作总抓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筑牢产业硬支撑。

  

  3月19日—23日,南阳日报社“春涌南阳·社长(总编)‘五聚五提’报道基层行”大型采访报道组走进我市部分县市区,倾听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的动人音符,感受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的蓬勃生命力,触摸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做优存量产业

  

  向高而攀筑牢发展基石

  

  “我们这套旋铆全自动缩径线设备完全投用后,将会实现老生产线3倍的产能。”在淅川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南阳胶联时代减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魏红义自豪地说。

  

  作为中国商用车空气弹簧行业标准主导制定企业,胶联时代是名副其实的“小巨人”。智能化装配生产车间里,自动化机械正开足马力赶订单,智能化让每一个汽车零部件达到了零误差、零瑕疵标准;试验中心里,美国MTS弹性体试验系统检测设备等先进装备,对产品研发质量和使用可靠性提供着保障。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强智能化改造,向高端化发展,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带动了产业技术升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如今,全国每100辆轿车中,就有15辆用到胶联时代的产品。

  

  胶联时代的快速发展,只是南阳制造业不断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的一个生动缩影。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最核心的竞争力。我市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做强变量,在产业链群培育、核心技术攻关、生产要素集聚、市场主体壮大等方面,破立并举,带动产业整体实力跃升,奋力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7+17”产业链群,是南阳产业发展的基本盘和南阳制造业必须做优的最大存量。我市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对产业链群进行再审视、再聚焦,明确了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实现路径,奋力推动制造业提质向优。

  

  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培塑产业优势的战略之举。通过加快“一转带三化”改造,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实现规上制造企业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引导企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智能化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提高传统制造业“含金量”“含智量”。

  

  把产业链集群发展作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聚焦新材料、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能源汽车、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链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千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重点集群成支柱、强支撑。

  

  把工业绿色发展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必做之功。全力支持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产业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

  

  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2024年,我市围绕“7+17”产业链群,调结构、转方式、做优存量,制造业加力提速、硕果累累。

  

  ——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规模分别突破1700亿元、900亿元、8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2%、16.5%。

  

  ——超硬材料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零”的突破;中医药跻身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新增智能和绿色工厂(车间)63家,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全省第二。

  

  ——南召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资源循环再生园通过省级验收,成为我市首家创建成功的循环再生工业园。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从高端装备到绿色食品,从新材料到新能源……南阳制造业正焕新壮大,力争今年规模接近5000亿元,更好地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挺起产业强市的脊梁。

  

  布局未来产业

  

  书写新赛道领跑新篇章

  

  未来产业代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前沿方向,是重塑区域竞争格局、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领域。

  

  南阳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强化对风口产业的深度研究,抢滩布局合成生物、新能源装备及化工、航空再制造及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新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强新质软件、医疗仪器、智能穿戴设备、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布局,锻造制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合成生物正在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在医药、能源、材料、化工、农业等领域,都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牧原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上市企业,对合成氨基酸替代豆粕的需求很大,牧原实验室依托西湖大学的科研力量,在合成生物研究方面技术实力雄厚,牧原集团的应用场景和牧原实验室的创新优势,在合成生物产业上实现完美契合。

  

  在内乡县,以合成生物为核心、以牧元安粮为龙头的未来产业先导区雏形已现。

  

  走进河南牧元安粮合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发酵中控室,只见一个个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发酵车间里的各种生产数据,几名工作人员通过控制系统,实现了过程监控、参数控制、数据分析等操作。透过中控室的窗户玻璃看车间,里面排列着的种子罐、发酵罐等先进生产设备,充满了科技的神秘感和力量感。

  

  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牧元安粮是一家立足合成生物先进技术,集研发、中试孵化、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物制品绿色智能制造企业。公司面向粮食安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于生物智造新质生产力,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链群。去年12月,首批合成生物产品试生产成功,标志着牧元安粮达到开工量产的标准。

  

  未来,我市将持续推动牧原集团与西湖大学深度合作,争取一批科技成果在南阳转化落地,尽快做大做强合成生物产业,努力打造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形成新的千亿级产业链群。

  

  在航空再制造和低空经济产业,正推动南阳中豫航空产业发展研究院实体化运行,谋划布局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项目。

  

  在新能源装备及化工产业,积极布局绿电制氢、沼气制醇、秸秆高值化开发应用等项目,落地一批风光储充一体化和绿色城配、无人驾驶等创新应用场景。

  

  在平台经济和数据产业,首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南阳云防爆协同制造平台通过省级认定,牧原集团、卧龙防爆等链主企业开发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链群协同联动发展;加速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谋划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级“数仓”“数纽”“数港”,招引“数商”完善数据产业链,着力构建数据产业发展新赛道。

  

  发力未来产业,捷足者先登。我市正通过支持培育一批本地企业,精准招引一批优质企业,布局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做强未来产业,做大制造业发展增量,书写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型篇章。

  

  点燃创新引擎

  

  喷涌新产业最强劲力量

  

  高质量发展依靠的是什么?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科技创新是根本,是源泉。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南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经之路,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的迫切要求。

  

  我市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通过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宛和人才强市战略,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引育高质量创新人才、优化高品质创新生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创新“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看创新平台硬支持。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为龙头,以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为骨干,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为支撑的创新平台矩阵不断壮大。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战略重组有序推进,牧原实验室“一中心一基地”格局基本形成,南阳东方光微研究院、中豫航空产业发展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逐步实现实质化运行。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达1694家,院士工作站达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达8家。

  

  看培育创新主力军。“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日益完善。2024年,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45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720家,创新龙头企业达12家,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微型企业“枝繁叶茂”的生动局面。

  

  看科技成果转化。成功获批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南阳分中心,全市省级技术转移机构达9家,南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看企业创新突破。中南钻石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和2024年度国家企业标准“领跑者”称号;南阳煜众机械高精密立式五轴复合车铣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利达光电核心光学薄膜器件填补了国内空白;镀邦光电打破了国外企业在高硬度类金刚石等超硬涂层镀膜行业的垄断。

  

  科创风劲吹,激活了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一池春水”。去年,南阳市综合创新水平评价全省第六,为5年来进步最大的省辖市。

  

  放眼今日之南阳,处处迸发着创新的澎湃活力、激扬着创新的动人乐章。在淅川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晶多多新材料正打造国内最大的人工晶体合成云母生产基地,平煤三责精密陶瓷正建设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打印生产线;在内乡县,中以农业园里机器狗探地、无人机观天;在唐河县,“强芯扩链”的智能传感器生产高地加速隆起;在南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敏瓷微电子有限公司的芯片封测项目落地投产,浪涌抑制型压敏产品攻克技术壁垒,打破国外垄断……一项项“硬核科技”如浪花奔涌,科技创新正成为赋能产业发展的最活跃因子、最强劲力量、最可靠支撑。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向新突破、向高而攀,南阳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动能充沛、步伐坚定。(南阳日报记者 梁玉振 乔浩光 王好学)

  

1.jpg

云悦读

  

  专家点评

  

以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

南阳师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王铁红

  

  加快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南阳的起跳点、突围点在哪里?

  

  在于制造业,在于聚力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即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坚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做强变量“三量并举”,加快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业是核心的竞争力,直接决定区域经济命脉和未来。只有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双轮并进,才能锻造出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龙头企业形成磁吸效应,专精特新企业构建护城河,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深度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当产业链演化为共生生态,便锻造出抗压韧性与突破势能。这场竞速赛永无止境——唯有以创新为基石,抢占价值链制高点,方能赢得未来。

  

  自主创新,靠矢志不渝;攻坚克难,靠厚积薄发。南阳作为“科圣”故乡,创新基因已深深融入企业的血脉里。走进工厂车间、生产一线,感受最强烈的就是百舸争流、创新发展的时代脉动。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时代使命的城市,正以制造业为“脊梁”,以创新为引领,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努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跃迁转型。

  

  向新提质,以质催新。锚定新质生产力,做好创新大文章,在创新发展热潮涌动的当下,南阳制造业定将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